韓延兵
摘 要: 20世紀80年代的工藝美術教育事業不僅有宏觀的探討,還有微觀的論述,既有總括性的教育教學研究策略,又有具體而微的課程探討,成就和不足也是顯而見之的。
關鍵詞: 高等工藝美術教育 工藝美術教育關聯性 課程和專業教學 對外交流
隨著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閉幕,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藝術、工藝美術行業等各個領域猶如初春的春潮夾裹著殘冬的冰凌涌過舊日的河床,仿若希望的田野上出現的點點綠裝,以其強勁而蓬勃的生命力茁壯成長。
20世紀80年代工藝美術教育領域已經剔除了“文革”時期工藝美術為階級斗爭服務的思想。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的引領下,工藝美術教育界撥亂反正,一步一步探索著工藝美術教育發展路徑,并取得了不容忽視的成就。
20世紀80年代的工藝美術教育事業不僅有宏觀的探討,還有微觀的論述;既有總括性的教育教學研究策略,又有具體而微的課程、項目探討。這些成就將在下文一一列出。
一、工藝美術教育的部分研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意識在新時代的工藝美術教育界屢見不鮮,他們積極樹立工藝美術教育的發展軌跡,總結工藝美術教育的經驗教訓。李綿璐、顧方松、王小勤是這方面的代表。李綿璐教授《建國以來高等工藝美術教育》一文總結了自1953年開始國家調整院系設置初步建立我國工藝美術教育體系起始,止于1983年底,長達30年的工藝美術教育發展歷程及一些大的教育歷史事件。在文章的最后,李教授積極地總結工藝美術教育取得成功的一系列原因:1.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2.工藝美術教育的發展需要依據國家經濟建設的需求和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及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3.培養一支思想正確專業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4.構架綜合性的工藝美術教育課程結構;5.將科技與百姓日用、形式與功能結合起來;6.深入研究工藝美術教育規律。顧方松教授則以中國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為案例,通過《工藝美術系簡史》一文解析自1927年至1987年以來六十個春秋的發展歷程,其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簡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在部門領導、教師配置、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學制及獲得成就等方面的變革。王小勤先生則以南京藝術學院裝飾藝術設計專業作為考察研究對象,解析了其20多年的發展歷程及取得的成績。作者尤其重點闡釋了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和開設課程的性質和目標問題。他闡述了“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掌握多種裝飾材料的性能和工藝制作技術”[1]詳細的專業培養目標。繼而再闡發如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措施——即具體的課程性質及目標。如“素描課主要培養學生扎實的造型能力……熟悉傳統和現代的素描表現技法”[2]。靈活性、科學性的教學計劃成為該專業教育的一大特色,值得現如今實施標準化教案的學校、院系關注。
隨著黨和國家戰略重心由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工藝美術教育領域涌現出了一大批探討工藝美術教育與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關聯性的文章。李綿璐發表的長文《適應四化需要,搞好工藝美術教育》成為這方面的代表文章。作者的重要假設前提就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人才的開放與培養,希望國家重視工藝美術教育事業。他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學制下工藝美術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解決工藝美術教育布局、培養目標、培養任務、專業設置及師資隊伍方面的問題。第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力、自由自在藝術表現能力和必要的社會適應能力。第三,借鑒國外經驗,調整課程結構。最后他呼吁我們要加強工藝美術教育研究工作,以期為工藝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鄧白《發展工藝美術教育芻議》認為“對于工藝美術教育問題,是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問題”[3]。在1982年鄧白先生就大聲疾呼工藝美術教育不應該故步自封,而應該以是否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檢驗標準。根據國家現狀,鄧白先生提出首先小調整,將重心轉移到工藝美術教育上。其次在不脫離輕工業部體現的前提下進行大的體制性調整。最后他認為還需要加強領導,以此保障工藝美術教育質量。樊文江老師《新的技術革命與工藝美術教育》從信息產業的重要意義說起,以電子計算機技術、信息化技術在包裝設計、裝潢設計、染織設計、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為案例,解說新科技在工藝美術領域、設計領域的重要性。那么工藝美術教育應該何去何從呢?樊老師答復“現代藝術教育已遠遠不是探索藝術的某一技巧本身,而是藝術與新興學科的不斷發展與現代科技的演進之間的相互綜合與滲透”[4]。張道一先生1982年發表的《工藝美術的性質和特點》從純粹理論角度按照層層推進的方式闡述工藝美術的性質——審美與致用的統一。我們需要把握住美與用的統一,才可以真正認識它的內涵,才可以從實現精神的審美的意義又可以實現物質的經濟的意義。
二、20世紀80年代工藝美術術教育研究代表
課程研討或具體的專業研討成為20世紀80年代工藝美術教育研究的重頭戲。辛華泉先生1980年《論構成》一文成為設計基礎科目研究領域中的重要代表性文章。作者從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角度引入課題。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介紹了構成定義問題。第二個部分從與純藝術比較、科學思想方法角度與我國目前構成教育現狀角度出發闡述了構成不屬于完全抽象的命題。第三個部分涉獵了中國古代零零散散地記述了有關構成的論述和實踐。對于探討構成與設計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構成不僅是設計的基礎,而且是設計最有效的基礎。第四個部分是涉及構成的分類。構成根據目的可以分為純粹性構成和目的性構成,也可以根據空間分為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還可以根據時間分為動的構成和靜的構成。而《工藝美術色彩教學研討活動側記》為我們展示了80年代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教育基礎課——色彩課的教研情況。其中幾位老師的觀點值得我們關注。王連生老師強調靜物寫生畫先抓住調子,要區分大塊色彩關系。王綱老師則強調培養學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至關重要。沈行工副院長從繪畫和工藝不同點入手,提議色彩課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大課方式,教授共同性問題;一是小專業方式,教授專業問題。或者是每個教師既承擔基礎色彩課又教授專業性色彩課。金庚榮主任認為對色彩的理解是重要的,強調對色彩的認識和對色彩關系的處理才是主要的。仲星明老師則就色彩教學規范化、克服師徒制、教師進修提高三個方面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鄔烈炎、夏燕靖在《試論工藝美術專業色彩教學的改革》中根據自身的教育實踐體驗闡發了一份全新的色彩教學改革大綱。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將色彩分為寫生色彩和裝飾色彩兩門課程。寫生色彩通過短期作業、中期作業和長期作業培養學生對色彩的觀察能力,從自然色彩中提取色彩形象資料補充色彩領域。而裝飾色彩則主要集中在限套色寫生、民間美術色彩、流行色的預測和產品調研活動三個大的方面。通過教師一貫制的教學,將基礎色彩教學課程一以貫之于畢業設計中,完善區別于油畫色彩的工藝美術色彩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馬和順先生的《從兩幅“垃圾堆畫”談起——關于工藝美術系兩屆畢業設計創作預展的反思》一文則從畢業設計角度談論人才培養的問題,即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馬先生認為學校領導和教師必須具有明確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和教學目的。其次是教師在復雜的多樣性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性作用。再次是教師需要運用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處理教學活動與雙百方針的關系。最后,馬老師強調工藝美術教學的一個關鍵問題——實用與審美的統一、科技與藝術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的設計觀念需要滲入師生學業生涯中。
而關于工藝美術專業教育教學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層出不窮。胡國瑞老師在《關于染織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之中首先感慨“工藝美術教師絕大多數由繪畫老師或學繪畫的畢業生轉向改行而來,直接帶來了繪畫教學的經驗,所以長期以來,工藝美術教學基本上沿襲繪畫教學的模式”[5]。第二個部分中胡老師提出工藝美術理論知識的匱乏制約了染織美術專業的長足發展。再次闡述需要根據科技、經濟、世界現代設計潮流的改變制定相應的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再次課時方面胡老師認為“在總比例上,我覺得繪畫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設計三類課大致上各占三分之一為宜”;課程進度方面胡老師的觀點是“整個教學的程序與進程,我覺得一、二年級以繪畫基礎為主,二、三年級以專業基礎為主,三、四年級以專業設計為主較為合理”[6]。最后需要重視色彩訓練,在寫生色彩課和裝飾色彩課之間建立起一種關聯性。1983年潘昌侯的《漫語美術學院室內設計教育》從宏觀的角度闡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設計專業的發展原則。潘昌侯老師認為室內設計教育應該首先擺脫欣賞性美術教育這個傳統習慣的包袱。室內設計是蘊藉于實體藝術之中而為實體美的構成所折射出來的充滿生活理想和美的設計藝術。室內設計還需要從莫比烏斯圈中尋找哲學靈感。楊永善的《加快培養設計人才的幾點意見》以陶瓷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為案例發表自己對人才培養途徑的觀點。
三、改革開放之后的工藝美術教育研究代表
工藝美術教育對外交流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人再一次睜眼看世界的代表領域,但交流方式以引入式為主。《雷曼教授的設計基礎教學》成為基礎課教學對外交流的重要代表性成果。短文主要介紹雷曼教授教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81級14名學生利用四周時間完成三個單元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展示出來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輕工業部服裝教育代表團赴日本考察服裝教育,讓國人了解了日本服裝教育的特色:根據市場設置專業安排教學內容;打好基礎重視能力;注重工藝實踐;一校一特色;服裝企業注重職工培訓等方面。蘇東天在1988年《談美術教育改革》一文中介紹了香港大一藝術設計學院教育教學情況。緊跟香港商品經濟發展要求、綜合性的課程設置、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彈性的學制、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及舉辦設計賽事和展覽展示優秀設計作品等方面為90年代中國美術教育改革提供了參考與借鑒。婁述澤《對于我國美術教育體制的一點想法》將中央美術學院和加利福尼亞工藝美術學院進行比較,從學分制與選課制、課程設置、學生差異、圖書館四個方面找尋我國工藝美術教育的缺陷與不足。《美國工藝美術教育點滴》則是泛論美國工藝美術教育,既有各級各類學校的工藝美術教育情況又以具體案例說明美國大學工藝美術教育情況。其中德州大學工藝美術系、帕爾遜斯設計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開設的具體課程為我國設計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參考方向。
20世紀80年代的工藝美術教育事業不僅有宏觀的探討,還有微觀的論述;既有總括性的教育教學研究策略,又有具體而微的課程、項目探討。成就和不足顯而見之。積極發揮知識分子的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在積極梳理我國工藝美術教育事業發展路徑、軌跡方面值得當代人學習。改革開放之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讓工藝美術教育工作者積極關注工藝美術與經濟的關系、與科技的關系。但是忽視工藝美術與其他方面的聯系,例如消費心理學、人體工程學、廣告學、傳播學等。課程研討或具體的專業研討在20世紀80年代掀起一股熱潮,在素描、色彩等基礎課方面的進展頗大。但是在具體的工藝美術專業課程教學研究方面嚴重不足。畢業設計教學研究方面成果同樣不明顯。以引入式為主導的工藝美術教育對外交流成為改革開放之后的一大特色,在吸收、轉化、消化外國成果方面所見不多。
參考文獻:
[1][2]王小勤.在發展中不斷調整——裝飾藝術專業沿革與現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1989(03):5.
[3]鄧白.發展工藝美術教育芻議[J].新美術,1982(01):67.
[4]樊文江.新的技術革命與工藝美術教育[J].西北美術,1982(2):4.
[5][6]胡國瑞.關于染織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1986(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