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 高校作為一個復雜適應性系統具有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從生態位理論研究各學科之間關于崗位資源的競爭是一個新的視角。生態位視域下構建的基于貢獻率的崗位資源配置機制能有效減緩各學科對崗位資源的不良競爭,同時推動整個高校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諧發展。
關鍵詞: 生態位 崗位資源配置 貢獻率
高校作為一個復雜適應性系統,影響因素的多元性及建設路徑的多樣性決定了其辦學實踐的復雜性和理論研究視閾的多維性。高校內部資源在某一系統狀態下具有有限性,組織對資源配置效果會影響高校自身的建設和發展。由于高校具有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因此根據生態學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分析高校生態系統,探討高校崗位資源配置是一個十分有用的理論視角和研究范式。
一、生態學與生態位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辯證統一的科學,也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它強調生物與周圍環境的互補互攝和協同進化,其所蘊含的競爭性、整體性、層次性、平衡性、和諧性等思想使其升華為一門具有建設性和普適性作用的方法論學科[1]。生態位是生態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生態學認為:生態位是描述某個生物體單元在特定生態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相對地位與作用,是某生物單元的“態”和“勢”兩方面屬性的綜合。生物體單元的生態位主要取決于兩點:一是主體與環境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轉換狀況;二是主體自身的新陳代謝即主體內部各個部件運行及相互協調狀況[2]。
作為生態學專有名詞的生態位,在現代研究中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主要闡釋生物間在大的生態系統中相互作用形成的生存格局。在生物競爭現象的理解中,與資源的競爭緊密聯系。
二、高校的生態位理論解讀
作為社會子系統,高校組織鑲嵌于高校與社會兩大系統中。從社會子系統層面講,高校組織歷來就不是封閉的,一個開放系統必須經常與外部環境進行各種交換,系統外的物質、能量和信息通過各種渠道進入系統,系統中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也通過各種渠道向環境輸出。高校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形成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生態學功能單位。從高校自身層面而言,這個系統中存在著具有耗散特征的各層子系統。
借助生態系統的概念,可以把高校生態系統定義為:高校生態系統是指高校與其相互作用的內外部環境所形成的一種復雜的生態系統,包含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的作用關系。宏觀層面由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自然等因素組成;中觀層面由政府管理部分、其他不同類型的高校、企業、市場需求者等因素組成。微觀層面是高校內部的垂直生態系統,包括教學、科研、師資、后勤等管理職能部門,以及由不同學科組成的學院、研究所等二級系所的微觀系統。
生態位現象對在高校內部的垂直生態系統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原理。高校中的每一個組織單元都有適應其生長的特殊環境——生態位,且每一個生態位都具備一定的優勢。高校生態位是各組織單位之間的競爭性、對環境的適應性和穩定性等問題,主要是研究生態系統內各子系統與環境的作用,更多的也是更主要的表現其與學校的文化、制度、資源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學科在高校資源配置中的生態位分析
生態位理論揭示,當兩個物種生存所需的資源相同時就會發生種間競爭,為了爭取有限的資源,具有相似環境要求的兩個物種大多不能長期共存,除非環境改變了競爭的平衡,或者是兩個物種發生生態位分離,否則兩者之間的生存競爭遲早會導致競爭能力差的物種滅亡而被取代,這是競爭排除原理[3]。當兩個物種利用同一資源時,就會出現生態位重疊現象,通常只發生生態位部分重疊,即一部分資源是被共同利用的,其他部分則是被各自獨占。但是,若兩個物種具有完全一樣的生態位,就會出現百分之百的生態位重疊。若資源很充分時,不一定會出現競爭,但若是資源匱乏,不能滿足物種的需要時,就會出現競爭,并且生態位重疊程度越高,競爭就越激烈。
作為大系統的高校組織,有規范的層次結構和功能結構構成自己的內部子系統中,垂直子系統構成高校組織的網絡結構。高校子系統的成員——各學科,都有各自的生態位,每個成員在自己的生態位上通過與其他成員進行合作競爭維持自身的生存和進化,同時實現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和演替。其次是“流”,也就是資源配置問題,通過內部和與外部物質流、信息流、能量流不斷地交換,推動系統的生態進化。最后是“序”——功能問題,高校組織內部會產生自組織、自催化、自調節、自抑制等維持系統的穩定,產生這些序的主要角色正是各個學科。
在現代學科制度背景下,學科是高校生態系統的子系統,是構成高校組織的基本單位;學科群是超越單個學科的具有種群生態特征的微觀系統,由優勢學科、支撐學科和相關學科構成的。高校中的各個學科為高校這一大生態系統中的子系統,其同樣是具有開放性和能動性的耗散結構系統。它們有特定的形態和功能,生態位表示他們可用生存資源譜的位置,只有在生態位中才能生存。在高校生態系統中,各種學科之間會相互聯系、相互競爭,并為彼此的發展提供動力和營養。從微觀角度看,優勢學科、支撐學科和相關學科的劃分體現了各學科在高校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學科歷史、學科制度、學科文化、學科主體、學科資源、學科培養等都是影響其生態位的環境因素,而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則是影響其生態位的內在因素。各學科之間及各學科與其他職能部門之間各種資源的交換互動。
四、生態位視域下高校崗位資源配置分析
高校崗位系統具有完善的功能結構。從宏觀角度看,一個高校崗位在整個高校組織系統中的生態位主要體現了各個學科崗位的不同視角和特定功能,反映了不同高校之間定位和建設路徑的差異。從微觀角度看,高校生態系統中的各子系統在其中的不同生態位,決定了整個高校生態系統的歷史背景、現實基礎、屬性定位和戰略選擇,也決定了一個高校生態系統的特色。
與自然界物種之間爭取有限資源相類似,高校生態系統中的主要成員——各學科在爭奪各類資源:資金、師資、科研平臺、優惠政策等。其中像資金、科研條件、優良師資等資源,各學科不僅可在自身所處的高校這一生態系統中獲得,更可通過在社會大系統中進行搜尋,與其他對手進行競爭獲得。但是像崗位數這一較為固定、比較匱乏的硬性資源,各學科不太可能從外部獲得,這樣就不免會出現各學科之間無序的、對抗的競爭。這種激烈的競爭不僅會造成本身匱乏的崗位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會制約高校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
在自然界,當物種之間發生生態位重疊,引起競爭的時候,就會通過各種方法回避競爭,如生態位的分離,即充分利用全部資源,使物種間的競爭降低到最低程度;抑或是對自身的生態位進行壓縮、釋放和移動,并對生態位進行動態的調整。對于高校生態系統中的學科而言,崗位數是一類必需的資源,不太可能通過生態位的分離、壓縮、釋放或移動而減緩競爭,各學科只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及在高校生態系統中的地位,給自己做正確定位的基礎上,不斷發揮獨特的優勢,才能把無序、對抗的競爭轉變為有益于自身、其他學科及整個高校生態系統的競爭。
五、生態位視域下基于貢獻率的崗位資源配置機制構建
在高校生態系統中,由于各學科的目標不一、評價標準和建設路徑不同,崗位資源是相對有限稀缺并具有異常的重要性,因此光靠各學科自主尋求正確的生態位避免競爭是不太容易實現的。以往的優勢、特色學科與新增學科、弱勢學科之間由于長期的積累和沉淀仍保留著強大的慣性,呈現出一種失衡的狀態,出現了學科與學科之間不協調的現象,例如在行業特色高校的非行業特色的新增學科,實力相對較弱,在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為在高校生態系統中重要職能部門之一的人事管理部門,必須從生態學的適應性、平衡性、和諧共生角度出發建立合理科學的崗位資源配置機制。
高校的崗位資源配置機制,一方面要立足各學科的現狀,從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服務社會、國際交流等方面出發確定相應的崗位基數,這是對學科顯性貢獻率的考核。另一方面必須從長遠考慮,以動態的眼光審視各學科發展規劃的分解目標及所承擔的任務,既要預估其對學校的潛在貢獻率,又要考慮新興學科、弱勢學科的發展需要,制訂崗位調節方案,這一層面揭示了對學科未來潛在貢獻率的考慮。同時在學校的層面上,還應該建立基于突出貢獻的崗位資源獎勵機制,即應預留適量的機動崗位,用于獎勵吸引優秀人才、發展新興學科、完成特殊任務等取得突出成績的學科。
生態位視域下基于貢獻率的崗位資源配置指標體系如下表所示:
表 生態位視域下基于貢獻率的崗位資源配置指標體系
生態位視域下構建的基于貢獻率的崗位資源配置機制,首先考慮的是各學科所完成的任務,評估其對學校教育事業的貢獻率,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結合各學科發展規劃的目標、任務及未來的發展需要及發展勢頭,考慮動態性的特征,與基于突出貢獻的崗位資源獎勵機制一起,對各學科的持續、穩定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和激勵作用。這一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體現了生態位包含的兩個方面的屬性:一是“態”,即物種的狀態,指在小生境中占有資源的情況,是過去生長發育、學習、社會經濟發展及于環境相互作用積累的結果;二是“勢”,即物種對環境的現實影響力或支配力。“態”和“勢”的綜合才能體現出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相對地位和作用。
由此可見,生態位視域下基于貢獻率的崗位資源配置機制不僅承襲了生態學中的競爭性精神,更注重整體性、平衡性、和諧性等思想,對減緩各學科關于崗位資源的不良競爭起到了有力的抑制作用,同時也在不斷引導各學科從更系統、全面、和諧的角度看待崗位資源的競爭,對認識高校這一復雜適應性系統并促使這一系統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本視角下研究得出的結論,對于高校系統中相對有限性資源的分配可以起到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許合先,譚運進,常靜.生態學視域下大學組織生存發展理念應然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科學報,2011(1).
[2]萬倫來,達慶利.虛擬企業類生物機制及其生態位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7).
[3]邵兵家,劉小紅.論企業電子商務與生態位[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1).
[4]閆俊鳳.生態學視域下行業特色高校學科建設[J].高教探索,2014(04).
[5]李軍.高等學校生態競爭力三層結構模型構建[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