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輝
摘 要: 現場學習是特崗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聽課是特崗教師現場學習非常重要的體現。調查研究表明,特崗教師現場學習存在聽課目標不明確、聽課過程中的即時評價匱乏、聽課后的交流與反思不足等問題。鑒于此,我們應該通過引導特崗教師學會聽、知道看、善于交流、勤于反思等方式提升其現場學習力。
關鍵詞: 農村 特崗教師 現場學習力 聽課
特崗教師的特殊性決定了在場專業發展是特崗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而現場學習又是特崗教師在場專業發展中的核心。現場學習力是衡量一個教師現場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尺,制約著特崗教師專業發展速度和水平,因此,提升特崗教師現場學習力應該成為推動特崗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一、何謂現場學習力
“現場學習力”是華東師大李政濤教授在《現場學習力:重要的學習能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認為,教育現場是教師的生命所在,而教師的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現場學習力,因此,具有現場意識和現場自覺的學習是最符合教師職業特性的學習方式[1]。
(一)現場學習力的內涵
李政濤教授指出“教師的現場學習力”之一就是在“同行教師的教學現場,如其他教師的公開課、研討課、觀摩課現場”的學習能力[2]。有學者認為“現場學習力”是指學習者(個體、團隊)以自身獨特的學習方式和品質,對現場提供的知識信息進行理解、吸收、創新并轉化為對自身發展有價值的能量的程度,即把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3]。總體來說,現場學習力就是教師在備課、上課、聽課、評課、聽專家講座等現場表現出來的喜歡學習、善于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和水平。
(二)現場學習力的構成要素
現場學習力實質上就是對學習者的學習動力、能力與品質進而實現自我改造、創新與發展的描述,主要由學習專注力、學習捕捉力、學習轉化力等三個方面構成。
1.學習專注力。學習專注力是指教師衡量學習專注力的第一個尺度是專注時間。但研究表明,在45分鐘的時間內學習者只能持續專注學習內容10多分鐘,部分達到20分鐘,而其他部分學習者不想知道在講什么,無法集中注意力持續跟上節奏。第二個尺度是會聽課,明白自身聽課的目標或重點。
2.學習捕捉力。學習捕捉力,顧名思義即學習中的提煉獲取能力。在學習內容和資源爆炸的時代,對于學習內容的挖掘提取能力更是一種本領。學習捕捉力不是學習內容簡單地疊加,而是一種思考、篩選與加工,只有具備見微知著的敏感性,才能有提煉獲取能力。衡量捕捉力的第一個尺度:能聽出他人的過人之處,這是第一個尺度;能聽出他人的不足之處,這是第二個尺度;能與他人溝通,探尋過人之處或不足之處背后深層原因,這應該是衡量捕捉力的第三個尺度。
3.學習轉化力。學習轉化力指的是對學習成果的轉化能力。學以致用是衡量轉化力的第一個尺度;能在用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與他人交流、不斷改進和提升,這是衡量轉化力的第二個尺度。
二、特崗教師現場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聽課是特崗教師現場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現,同時,筆者與多位特崗教師的訪談與交流發現,每一位特崗教師都提及聽課是他們學習教學、實現專業成長極其重要的途徑。然后,通過深入交流和查閱他們的聽課筆記,筆者發現,特崗教師,尤其是年輕特崗教師們的現場學習還存在不少問題,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聽課目標不明確
通過與特崗教師交流和查看其聽課筆記,筆者發現,大部分特崗教師的聽課筆記非常簡單,只是對執教者教學流程的一個簡單摘錄,這說明特崗教師并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聽課的意義,還只是把聽課作為實習的一個附加任務、一個外在于自身專業成長而不得不完成的負擔。究其原因,可能與頂崗實習師范生的聽課學習能力不足有關,即他們還缺乏對現場學習的規劃意識。
(二)聽課過程中的即時評價缺乏
聽課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將他人的教學實踐與自身的教育教育理論、教育觀念及自身對教學的設想進行對話的過程,因此,高質量的聽課應該是一個在聽課過程中不斷開展即時評價的過程。“教師在聽課的過程中,不要只帶著耳朵聽,帶著眼睛看,更為重要的是帶著大腦思考、比較,在比較中發現課堂的孰優孰劣,在優劣的評價中領悟課堂教學的奧妙之處,在比較中學會梳理教學行為,用理性的眼光思考課堂教學,逐漸將經驗上升到理性的高度”[4]。然而,筆者與特崗教師交流和查看聽課筆記發現,絕大多數特崗教師在聽課過程中都沒有即時評價。
(三)聽課后交流普遍較少
筆者通過訪談與交流發現,只有個別特崗教師在聽課后與執教者進行了交流并對交流結果進行了記錄,或對他人與執教者的交流與對話進行了記錄,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特崗教師在聽課之后都沒有與執教者交流,或者沒有將交流的內容記錄下來,以備自身反思之用。
(四)聽課后反思還未成為一種常態
通過查看特崗教師們的聽課筆記發現,并不是每一次聽課之后,特崗教師都會進行聽課后的反思。在本次調查中發現,能堅持做到每聽一次課就做一次聽后反思的特崗教師比例不足20%。
(五)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農村特崗教師現場學習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學校層面看,一方面,可能與學校教研氛圍不濃厚有關。特崗學校大部分處于比較偏僻的農村地區,由于農村地區人口流動性大,學生數量急劇下降,導致農村學校教師絕對數量不夠,尤其是教師結構性失衡更為嚴重。必然導致教師們工作任務重、無暇顧及相互學習。如,有學者調查發現,“特崗教師承擔了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的工作量。調查結果顯示,擔任班主任的有66人,占調查對象的42.3%。從任教學科數量來看,擔任一兩個學科教學任務的占57.1%,三四個學科的占25%,甚至17.9%的教師擔任五個學科以上的教學任務”[5]。另一方面,可能與學校的管理有關。由于農村地區教師進來難、流動大,導致校長們為了留住新教師,對新教師的業務發展管理較為放松。
從教師個體層面看,一方面,可能與特崗教師的情感失落有關。無論出于何種目的走上特崗教師這一崗位,面對新的職業,絕大部分特崗教師還是充滿激情和期待的,然而,面對農村教育的現實,部分特崗教師會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進而放棄甚至拒絕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筆者以為,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國職前教師教育既有的體制弊端,理論與實踐對接少,職前教師對基礎教育的實踐知曉不多,因此,當他們走上特崗教師這一崗位時,對于現場學習該學什么、如何學,沒有清晰的認識;不僅如此,由于這些學校本身就是優質師資比較匱乏的學校,因此很難有一個“師傅”在現場對他們的學習給予比較專業的引導。
三、農村特崗教師現場學習力的提升策略
聽課是實習生的一項必備工作,是他們走向工作崗位前的必要過渡。必要的聽課能讓特崗教師對任教學科有一個快速且比較全面的了解,尤其對于所教學科的教學過程、教學流程能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但是,聽課就是簡單地走進他人課堂嗎?聽課需要從哪些方面展開?聽課是否需要與執教者交流?聽課者是否需要對聽課進行反思?我以為有效的聽課應該做到一聽、二看、三交流、四反思。
(一)學會聽
1.聽教學的基本流程。事實上,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無論是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教學總是按照一定流程展開;而且,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學科的教學流程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對于師范生而言,快速把握學科教學的基本流程是一項最基本的工作。包括:一堂課由哪些基本環節組成,每個基本環節的時間分配,從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是如何過渡的。
2.聽教學的重點、難點。優秀的課堂總是重點突出、難點明確。實習生必須學會判斷課堂的重點,一般來說,教學重點,教師會花費大量時間、采取各種方式教學。而一堂課的難點,教師往往會采用比較或特別強調等方式,提請學生注意。
3.聽教師在教學重點上的處理方式。重點知識的呈現應該是有講究的,優秀教師總是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呈現重點知識,總是將知識與前后的學習聯系起來,將知識與其他學科聯系,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同時,優秀教師總是采用多樣化的方式練習或鞏固重點知識,如理科中的變式練習,層次各異的練習等待,文科中的聯想記憶、知識串聯、游戲鞏固等。
4.聽指導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孤立的學習方法指導往往不會產生很大的效果,學習方法只有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對學生的學習真正起到作用,因為,學習方法是潛移默化的。優秀的教師總是善于在課堂中、在特定的知識學習中向學生傳授有效的學習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意識。
(二)知道看
1.看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學習動機、主體性的發揮。新課改關注學生,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這樣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參與度高的課堂,學生積極性高、學習動機強的課堂,也是學生積極思考的課堂。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有多種形式,而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也有多種表現形式,不是只有一問一答才能體現學生的參與,靜靜地思考也是一種積極的參與;同樣,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不僅體現在學生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上,更體現在學生能積極提出問題。
2.看課堂教學管理。課堂需要管理,尤其需要藝術的方式處理課堂中發生的一切。中小學教師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課堂管理策略,如在課堂紀律管理方面、在課堂突發事件處理方面。師范生在聽課過程中需要學會逐步積累和總結。
3.看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總是為著一定的目標,要達到一定的效果。課堂教學效果不是看教師講了什么,而要看學生收獲了什么,因為教育教學的落腳點總是在學生,通過學生體現,因此,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體現,一是學生對知識或技能的掌握,二是學生做了些什么,收獲了哪些學習方法,三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有什么收獲。
(三)善于交流
聽課后的溝通與交流。不是聽完課了,聽課環節就結束了,聽課后馬上與上課教師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交流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針對上課教師的成功之處予以交流,詢問上課教師為什么這樣教,或針對重點難點的處理方式發問。很多時候,師范生只知道模仿和移植,而不問授課教師為什么這樣做。很容易造成這樣的情況,指導教師用得成功而實習生卻會失敗。教學無定法,只有熟悉行為決策背后的原因,明了教學思維和教學決策的原理,才能有創造性地模仿和移植。二是針對任課教師的不足深入思考。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總是存在遺憾。師范生首先要學會分析這種遺憾產生的原因,是因為課堂教學時間的不足,還是教師能力的不足,還是教師能為而不為(即教學觀念的問題)。分清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思考改進的策略。其次,師范生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初步思考問題解決的策略。聽課要學會發現問題,更要學會解決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是中小學的普遍性問題,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需要實習教師堅持行動研究,而這恰恰是我們頂崗實習的另一個重要任務。行動研究中的一個個故事,行動研究中點點滴滴的體會,都是我們教育實習最寶貴的資源、最真實的回憶。
(四)勤于反思
聽課的本意即在于向他人學習,學習他人的過人之處。尤其對于剛剛踏入職場的頂崗特崗教師而言,更是需要借助聽課這個平臺發現他人的實踐技能與實踐智慧,如課堂教學的組織、教學的基本程序、教材的處理、活動的設計、紀律的維持、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及時總結他人的經驗與成功之處,以備自己的學習和借鑒。但是,教學又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總是存在遺憾。特崗教師首先要學會用發現批判的眼光審視他人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當然,這里的不足之處可以是與當下教育觀念相違背的地方,更可以是商榷式的反思,如,是否還有其他處理方式?)與此同時,特崗教師要積極分析這種不足之處產生的原因,是因為課堂教學時間的不足?還是教師能力的不足?還是教師能為而不為(即教學觀念的問題)?分清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思考改進策略。再次,特崗教師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初步思考問題解決的策略。聽課要學會發現問題,更要學會解決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是中小學的普遍性問題,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這就需要特崗教師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而這恰恰是特崗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開展教育行動研究。
參考文獻:
[1][2]李政濤.現場學習力:教師最重要的學習能力[J].人民教育,2012(21):45-46.
[3][4]李思衡.在課堂教學觀摩中提升現場學習力[J].當代教育科學,2013(18):22-25.
[5]田寶軍,王燕.“特崗教師計劃”實施的現狀調查與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0):60-63.
本文系衡陽市社科基金項目“衡陽市農村特崗教師現場學習力發展研究”(2015D126)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