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翔宇 胡作友
摘 要: 長期以來,通用英語是我國高等學校公共英語教學的主要構成部分,雖起到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和人文素質的作用,使我國高校的四六級考試通過率連年提升,但無法滿足學生對提升科研能力的要求。學術英語在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科研素質方面有著通用英語不可比擬的作用。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相互沖擊,相互影響,不斷嬗變,朝著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科研素養的目標發展。
關鍵詞: 學術英語 通用英語 跨文化交際能力
1.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基本靠通用英語打天下,通用英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打牢英語基本功,日常教學內容以教材文本為主,講解課后語言知識和課文中的語法點,穿插介紹作者生平和歐美文化,最終使學生順利通過四六級考試。然而,根據國內學者(蔡基剛,2012)對復旦大學等四所高校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在通用英語的教學模式下,大部分大學生聽不懂外籍專家的講座,做不了筆記,閱讀英文的學術文獻有困難,寫不出像樣的學術論文,甚至不具有基本的學術素質[1]。通用英語的教學成果僅僅體現在四六級成績上,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應用英語提高科研水平乃至與國外學術界交流的要求。
2010年10月教育部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其中第48條指出:適應國民經濟和對外開放的需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在此背景下,學術英語應運而生,并在幾個試點高校獲得良好發展。這是一個嶄新的學科,相較于通用英語,學術英語將重點放在機械、化工、計算機科學等各理工科學科的英語的共性上,提高學生在科研活動中應用語言的能力,最終達到讓學生熟練使用英語聽講座、閱讀文獻和撰寫論文等學術活動的目的。學術英語定位明確,目的性強,在多個高校開設此課程后效果極好,受到學生的普遍支持和歡迎,因此對以往通用英語教學產生沖擊和壓力,與此同時,通用英語也積極變革以應對沖擊。
2.學術英語和通用英語的定義和重點
根據學術界公認的觀點,英語教學按照不同用途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通用英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一是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則可以被細分為學術用途英語(簡稱為學術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職業用途英語(簡稱為職場英語,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通用英語除了幫助大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掌握基本的交際能力外,其重點在于教授學生語法、詞匯等基礎知識,并穿插一些歐美文化和人際溝通技能。
維基百科將學術英語定義為“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EAP) is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English that aims at training students, usually in a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 to use the language appropriately for study”,即學術英語是一種在高等教育環境中培養學生適當運用語言學習的方法。從語言特征的角度看,學術英語可被視為一種介于通用英語(EGP)和專門用途英語(ESP)之間的過渡語言。從功能屬性的角度看,相比較于通用英語的人文屬性和通識教育功能,學術英語的專業性和工具性更強[2]。學術英語著眼于各學科英語,如機械英語、化工英語、計科英語等有共性的地方,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口語技能、書面交流能力及與這些學科有關的專業英語技能和科研素養。其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從事學術活動的能力,讓學生以較快速度查閱英文文獻、聽得懂外籍專家所做的學術講座、流暢地和外籍專家學者及同行交流學術觀點、準確無誤地撰寫英文摘要或論文,并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為學生使用英語參與學術活動全方位地消除困難[3]。
3.學術英語對通用英語造成的沖擊及通用英語的嬗變
學術英語對通用英語的沖擊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學術英語有著通用英語不可比擬的優勢;(2)學術英語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蔡基剛教授是國內研究學術英語的先驅之一,筆者根據蔡基剛的學術英語教學實踐分析其獨特的優勢。蔡基剛教授結合國外學者提出的有效的學術英語課程的三要素“skills-based, text-based and practice- based” (Hyland. k., 2006)[4],采用了PBI(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即項目研究法)。其具體內容為要求學生組成團隊,按照本團隊的專業背景選定研究課題,在課程期間閱讀三四篇學術文獻和至少三場學術報告,撰寫文獻綜述和記錄筆記,最終寫出一篇1200字左右的論文作為項目成果,并在班級內公開陳述答辯[5]。從課程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學術英語的幾個優點:(1)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通過閱讀大量貨真價實的學術文獻,學生的閱讀速度有了明顯的提高,且因為要從長語篇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跳讀略讀技能。一定數量的學術講座的輸入,加上聽講座時記錄筆記和撰寫摘要,使得學生的聽力和記筆記能力都有明顯的進步。此外,在閱讀文獻、聽講座的過程中,學生也積累了大量的學術詞匯,單詞量也有所增長。(2)教學生恪守職業道德,遵守法紀校規,尊重學術規范。現階段,大學生的學術規范意識還不十分強,這體現在他們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引用學術文獻避免學術剽竊或抄襲,最普遍的做法是直接使用原文,導致學生撰寫的論文重復率居高不下。在學術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會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方法,為學生講解學術規范條例,教授他們將原文改寫,用自己的話表達,這也訓練了學生用英語改寫、重組和概括的能力。(3)提高了學生的學術能力。換言之,學術英語課程教會了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方法,遵守學術規范的意義,如何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從事學術活動。從選題到最終撰寫好一篇論文的過程,包括搜集資料、甄別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的論文結構,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認知,這將為他們未來的學術生涯打下基礎。
學術英語對習慣通用英語教學模式的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要求來自于三個層面:(1)心理認識層面。教師群體除了正確認識學術英語的定位、目的和特點外,還要知道學術英語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挑戰,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同時,增強信心,既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學術英語的教學活動[6],又要對學術英語抱有信念,相信其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學術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2)知識儲備層面。在不斷打牢英語和中文基礎的同時,還要擴大涉獵領域,結合本校需求和專業特色,學習和補充對應學科的專業知識,如:理工類高校的教師應適當學習一些機械、計科專業知識,醫學院的教師可補充一些醫學知識等,以實現自身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在學習專業知識遇到困難或疑問時,可向本學校的專業老師請教和合作。(3)教學實踐層面。教學模式的變化,要求教師策劃不同的課堂教學活動,不應再延續通用英語中教師主導,以講解教材中的課文內容、詞匯、語法知識為主的“滿堂灌”的教學內容,而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學生進行presentation、答辯或PPT展示等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學術過程,從而使學生學到學術規范和論文格式等知識,教師也能從學生那里學習專業知識,達到良性互動、雙向共贏的效果。總之,一名合格的學術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應用技能,豐富的非語言類百科知識,還必須研習英語之外的某個特定專業或學科,掌握第二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
面對學術英語來勢洶洶的不斷沖擊,通用英語做出了自己的變化,加入了一些學術英語。我國大部分高校一般采用以下兩種模式:1)根據Cummins的閥限假設理論(Threshold Hypothesis),當學生的語言能力達到學科知識所需的閥限水平(threshold level)時,學生就能通過二語習得學習學科知識,而且學科知識與英語水平會同時提高[7]。因此,高校在入學時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分級測試或者允許學生在第一學期參加大學四級考試(CET-4),達到一定成績的學生可在第一學年參與較高等級通用英語的學習。從第二學年開始,學生開始接受和自己專業有關的學術英語的學習。另一種是將通用英語設置為必修課,學習基礎的語言知識;“將學術英語課程設置為限定選修課,只有具備了一定英語水平的學生才能選修該課程,并提高修讀該課程的要求,引起學生的重視,從而為學生繼續深造或學術交流打下基礎”[8],同時,設置一些諸如“歐洲文化概論”、“英美概況”、“英美詩歌鑒賞”等通識教育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增強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4.結語
盡管通用英語已在我國開展多年,也被不少高校采用,有其獨特的歷史存在背景和一定的教學成果,關于通用英語的教學理論已發展得較為完善,高校教師也積累了豐富的通用英語教學經驗。但近些年逐漸興起的學術英語憑借其準確的定位、較強的目的性和突出的優勢對通用英語造成沖擊,就在這種相互沖擊、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都在嬗變,朝著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科研素養的目標發展。
參考文獻:
[1][5]蔡基剛.“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
[2]文秋芳.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之爭:問題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09).
[3]孫立春.談從通用英語向學術英語轉型的必要性[J].現代交際,2015(11).
[4]Hyland. K..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6]梅進麗.面向學術英語教改的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方向與路徑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9).
[7]Cummins J.. Bilingu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assessment and pedagogy[M]. San Diego, Ca: College, 1984.
[8]王爽.地方高校學術英語教學問題及對策探討[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6(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安徽省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關于學術英語的探索與研究”(2016jyxm 079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