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蘆湖油田樊4塊沙二段為中孔一般低滲儲層,經歷了彈性開發、注水開發和綜合調整三個階段,目前進入中高含水階段,油井油量、液量低,含水高,停產停注井多,整體開發效果差。本文通過研究樊4塊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規律,提出井網重構抽稀、注采調配和工藝性輔助措施,以實現樊4塊的提質提效。
關鍵詞:一般低滲 水淹特征 剩余油分布 提質提效
1 樊4塊油藏概況
大蘆湖油田樊4塊位于東營凹陷的博興洼陷西北部,金家—樊家鼻狀構造帶的北部。樊4塊主力含油層系為沙二段,含油面積4.66km2,地質儲量130.8×104t。平均孔隙度為24.5%,平均滲透率為43.2×10-3μm2,為中孔一般低滲儲層。該單元于2003年1月投入開發,2007年1月開始注水,至今已有15年的開發歷程,目前進入中高含水階段(含水66%),油井油量、液量低,含水高,停產停注井多,井網逐步癱瘓,整體開發效果差。由于其低滲透的特性,采出程度目前只有9.4%,區塊砂體連片,累注量較少,剩余含油飽和度高,仍具有較大提高采收率的潛力。
2 水淹特征
樊4塊為低滲透油藏,為了取得較高初產,本塊開發早期油水井普遍采用了壓裂增產措施。壓裂所形成的裂縫,在開發中會對水淹和剩余油分布規律產生影響。具體表現在:① 裂縫為高滲通道,如果注入水沿裂縫竄流,在裂縫方向上的油井見水周期短,含水上升快或暴性水淹,在垂直于裂縫方向(裂縫側向)油井水淹較慢,成為剩余油富集區域;② 如果裂縫位于注水井連線上,在裂縫的溝通作用下,水井之間可能會形成連通水線,形成類似排狀注水的水線推進方式,使得開發效果變好。③ 裂縫側向油井距裂縫線的距離不同,水淹及剩余油分布相差較大,而裂縫側向油井一般而言距離裂縫越近,水淹越嚴重。
利用監測資料,統計了本塊20口油水井,人工裂縫方向一致性較好,為NE65°左右,裂縫半長210m,裂縫加劇了儲層的非均質,對區塊開發過程中水淹和剩余油分布產生重要作用。根據新井資料、措施資料及監測資料等,考慮注采關系,明晰了本區注采流線22條,同時利用流線模型進行了驗證(如圖1)。
結合監測資料分析,本區水淹呈以下兩大特征:1、注水推進速度快0.9-12.0m/d,平均3.3m/d;2、人工裂縫、注采井網、儲層非均質是水淹的主控因素:水淹方向與裂縫方向基本一致,非裂縫方向水淹主要由于單層注采對應和層內高滲層的竄流所致。
低含水階段受人工裂縫控制,主體部位水淹沿裂縫方向,流線密而集中;中高含水階段受注采井網井距的控制,流線發生偏轉。
3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儲層非均值、人工裂縫和注采井網的控制。本塊儲層非均質性主要表現為層內非均質和平面非均質對剩余油控制更加顯著,決定油水在平面和縱向上的運移,同時也是本塊開發過程中層內、平面矛盾的主要控制因素。
(1)縱向剩余油分布
根據產量數據及數值模擬計算,本區塊目前縱向動用差異大,1小層采出程度9.8%,剩余油地質儲量109萬噸,2-10小層采出程度2.2-8.4%,由于儲量規模小,剩余可采儲量都小于5萬噸,因此層間剩余油主要分布于1小層,其他小層基本不具有建立注采井網的基礎。
(2)平面剩余油分布
根據1、2主力砂體在水驅開發之后,受人工裂縫影響和儲層的非均值作用,平面剩余油分布呈條帶狀;特別是注采井間形成重水淹區,剩余油飽和度0.3-0.35,平均0.32,而注采井側緣,一般水淹較輕,剩余油飽和度0.35-0.45,平均0.4左右;同時,由于西部主體區物性好,滲透率一般都大于50md,注采較完善,因此西部水淹嚴重,而東部物性較差注采井網完善程度較低,因此剩余油較富集;裂縫邊部、油井之間、注水井之間及注入水未波及區剩余油富集。(圖1)
(3)層內剩余油分布
層內剩余油主要受到韻律性、隔夾層及重力分異作用。從1小層不同方向的注采剖面可以看出,雖然本區砂體厚度小,但是受韻律(正韻律)和重力分異作用,砂體內下部水淹更嚴重。
4 提質提效對策研究
針對目前井網癱瘓,儲量失控嚴重,采用井網重構技術,變流線恢復水驅控制程度;針對非均質強、油水井普遍壓裂,采用注采調配提高波及效率;針對目前注水配伍性差、儲層多敏感,要求水質改造有效補充地層能量、輔助性工藝技術改善滲流能力。
(1)井網重構抽稀
根據礦產資料,通過油水井井別轉換和補孔改層措施,同時考慮最大地應力方向(水淹方向)和注采對應關系,將井網轉變為線性排狀井網,以減緩水淹。井排方向平行于裂縫方向(NE65°)。
(2)注采調配
對于滲透率較高、水淹較重、供液能力較好區域,可以采用脈沖注水的方式,激活低滲層產能。對于供液能力差的油井,通過間歇開關井,一方面可以有效恢復地層能量,另一方面改變流線分布。
(3)工藝性輔助措施
礦場實踐表明,壓裂在本區快加劇了儲層的非均值性,油井暴性水淹嚴重;可以采用堵水調剖的工藝技術,改善吸水和產液剖面;重點優選堵劑類型和用量。
5 結論
樊4塊儲層非均質性強,裂縫加劇了儲層的非均質性。該區塊仍有較大提高采收率的潛力,剩余油受非均質井網井距影響,主要分布于裂縫帶側緣、油井間和水井間,1小層1、2主力砂體為主要挖潛區。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井網重構抽稀、注采調配和工藝性輔助措施等提質提效措施。
參考文獻:
[1] 廖娟, 屈麗, 王博. 低滲油藏開發對策研究[J]. 中國石油石化, 2017(12).
[2] 趙華勝. 低滲油藏開發對策研究[J]. 石化技術, 2017, 24(2):152-152.
[3] 賀啟強, 杭發琴, 熊國明,等. 勝利油田低滲油藏開發技術現狀及對策[J]. 當代石油石化, 2015(2):15-17.
[4] 于銀華, 喻高明. 裂縫性砂巖特低滲油藏合理井網研究[J]. 石油天然氣學報, 2006(4):17+350-352.
[5] 劉輝, 何順利, 李俊鍵,等. 特低滲油藏水驅開發效果評價方法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31(1):58-60.
作者簡介:
任偉偉,助理工程師,男,1989年生,2015年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藏工程專業,現從事油田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