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雁宏 李侃權
摘 要:稻田生態養魚是目前廣大居民食品安全的需要,也是解決漁業與種植業爭地的需要,更是提高農產品品牌、提高經濟效益和社
會效益的需要。其技術值得探討。
關鍵詞:稻田生態;養魚技術;蓄水灌溉
稻田生態養魚技術是近年在傳統稻田養魚的基礎上,經過技術開發、試驗研究、完善和提高,逐步形成的水產養殖新技術。此項技術可有效地利用稻田生態條件發展水產養殖業,在不與種植業爭地的基礎上增加水產品。在稻田內養殖水生生物,還具有節水、節地、節肥(少施化肥)、除害、除蟲、疏松土壤、提高稻田蓄水灌溉和抗旱能力等多重作用,是一項生態農業生產技術。因此,稻魚生態養殖技術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中正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其技術要點如下:
(一)場地選擇
選擇水質清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不受旱澇影響、光照條件好的田塊,每塊面積300㎡以上較好。
(二)設施建設
1、開挖魚溝、魚凼。水稻生長期必須經常調節水位,干濕兼顧,稻田淺灌和曬田是水稻高產栽培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為解決稻魚用水矛盾,必須在插秧前或插秧后10天左右開挖魚溝、魚凼,增加稻田容水量,以利于魚類生長及種稻施肥、灑藥。
①魚溝:深度為50—60㎝,寬為60—80㎝為宜,魚溝要與魚凼相連,根據稻田形狀和大小,確定開挖魚溝的條數和排列形式,一般可呈“十”、“井”或“豐”、“田”字形,每條溝要直,有利于排水、通風、透光。
②魚凼:可開挖在田角或田中央,深度為80—100㎝,形狀可為長方形、正方形或圓形。魚溝、魚凼面積應占稻田面積的10%以上。
2、加高加固田埂。稻田生態養魚需在插秧前結合開挖魚溝、魚凼,將田埂加高至40—50㎝,加寬至30—40㎝,并捶打結實,確保不漏水或塌陷。
3、設置防逃設施。養魚稻田的進、出水口處對應角,用竹篾或尼龍網設置欄魚柵,網眼大小的選擇以不會逃魚為標準。
(三)清田消毒
在稻田做田耕作時插秧之前,需要對稻田進行清田消毒,清除野雜魚及敵害生物,消滅病菌。消毒藥物可選用茶麩、生石灰、漂白粉或專用消毒藥物。
1、茶麩:采用帶水清田的方法,保留水深10-20厘米,每畝用量為20公斤左右。使用前先將茶麩進行粉碎,用水浸泡一晝夜后,再加開水沖稀,連漿帶渣遍潑稻田,過15天后毒性消失,即可放養。
2、生石灰:用剛出窯成塊的生石灰為好,一般也帶水消毒,每畝用60-75公斤,兌水化開即全田均勻潑灑。消毒后5天左右可放養。
3、漂白粉:其有效氯含量30 %左右為計算標準,每畝用7.5公斤,兌水后全田潑灑,消毒后5-7天,即可放養。
4、專用消毒藥物按說明書使用。
(四)魚種投放
稻田養魚一般在栽秧后7—15天,秧苗返青后開始投放魚種。以放養雜交的優質鯉魚或鯽魚為主。規格以50—100克/尾的大規格魚種為好,每畝投放10—20公斤為宜。魚種下田前可用濃度為3%—5%的食鹽水浸泡3—5分鐘進行魚體消毒。放魚苗種時,要注意運輸用水與田水的溫差不能超過2℃,若溫差比較大,則應慢慢加水,讓其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魚苗種放養操作要熟練、輕快,防止魚體受傷。放入的位置應選擇在魚凼和魚溝中,讓其自行分散。
(五)飼養管理
1、飼料投喂:稻田養魚主養雜食性魚類,它的飼料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靠天然餌料,這類餌料可以通過施基肥、追肥進行培育,水稻的害蟲也是其餌料來源之一。第二類是人工投料,稻田水淺天然餌料有限,為提高稻田養魚的產量,必須補充人工餌料,如花生麩、米糠等無添加劑的原生態飼料,日投料量占魚體重的4%左右,也可插秧后在稻田中投放些青萍類的青飼料。養殖前期可適當多投料,平時,要根據天氣變化和魚的吃食情況等酌情增減。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投喂地點主要是魚凼、魚溝,應堅持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 投料。
2、日常管理:“三分養、七分管”,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管理工作在整個養殖過程中的重要性。
(1)把握水位。在水源水質管理方面,關鍵是要保證用水安全,不能讓有毒水體流入田中,在高溫季節要注意換排水,防止田水溫度過高。水稻生長初期,水位保持3—5㎝,讓水稻盡早返青,水稻生長中后期,水位保持在15㎝左右。既要注意干旱季節的保水問題,又要做好雨季排澇工作,確保旱澇保收。
(2)勤巡田。每天早晚要巡田一次,每次要做到認真仔細,注意魚類的活動及吃食情況,及時掌握魚類的生長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處理。①檢查網柵:下雨天要增加巡田次數,防止溢水逃魚,必須常檢查攔魚網柵,特別是大雨天要及時排水,注意清除堵塞網柵的雜物,以利于排注水暢通。②檢查田埂:稻田養魚的日常管理關鍵是防漏、防溢逃魚,稻田中田鼠和黃鱔都會在田埂上打洞,造成漏水逃魚,應仔細檢查及時堵塞。③防止敵害:養魚稻田不能讓鴨子進入,如發現水蛇等敵害生物,也要盡量想辦法除掉。④魚病防治:魚在稻田養殖過程中病害雖不多,但有時也會出現水霉病、爛鰓病、赤皮病、腸炎等病癥,發現魚病應及時向業務部門咨詢。
(3)施肥管理。稻田養魚的施肥原則是: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要少量多次。基肥的用量是每畝田每季稻施300—500公斤。稻田養魚后,因為魚類排泄物可起增肥作用,所以稻田的追肥用量應相對減少,一般掌握在總施肥量的30%即可。施追肥前最好先把魚趕至魚溝、魚凼中。為解決降水施肥時對魚類造成的威脅,可采用段間隔施肥法。即一塊稻田分兩部分施肥,中間相隔2天左右。在水深6厘米以上,水溫28℃以下時,施用少量復合肥。
(4)施藥管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廣譜性的農藥,禁用對魚類有劇毒的農藥,選擇晴天施藥,切忌下雨前施藥。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先適當加深田水 ,以稀釋落入水中農藥的濃度;另一種是先放掉部分田水,把魚趕入魚溝、魚凼,等農藥毒性過后再注入新水。噴藥時,藥物盡量灑在稻葉上,以利提高防治病蟲效力;同時,又可減少農藥落入水中對魚類造成危害。有些農戶采用分批分片的方法施藥,效果也不錯。
(六)收割起捕
稻田養魚的水稻收割要帶水操作。在收割前要把魚趕入魚溝、魚凼,同時加大水的交換量。成魚起捕上市一般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方法。起捕前先放低稻田水位,慢慢把魚集中到魚溝、魚凼中,然后進行捕撈操作。
稻田中的魚經過一年養殖,大部分可以起捕上市,如還有一小部分魚種需留作第二年繼續養殖,可采取就田存養的越冬方法:在田中間挖一條長條形魚凼,魚凼上方用竹片支起棚架,在寒冬時蓋上塑料薄膜。這樣,魚種就可以在魚凼中安全過冬,同時,農田還可以種麥、種菜,兩不相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