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 要:在對人類意識分析基礎上,通過實驗及數據統計分析找到行為模式與意識的關系。得出通過監測大腦活動和了解個人經歷等可實現對個體的意識與行為進行預測,同時通過相關分析指出這種預測存在不唯一性、群體性、易變性。
關鍵詞:意識與行為,可預測性,群體性,易變性
1.引言
隨著科技發展,人類所掌握的“世界運行規律”越來越多,主宰世界的欲望驅使人類利用規律預測未來。世界是否由某種因素決定?這是否意味著掌握足夠的規律就能對未來進行預測?本文將著眼于人的意識和行為,探討人的意識與行為是否可預測。
2.可預測性
2.1意識
柏拉圖認為人類能夠思考的唯一原因,是有一個非物質的不朽靈魂。沃森(James D. Waston)卻認為,“生命的本質就是化學與物理” (Waston,141)。現代科學已經證實了沃森的說法,人的意識來自于大腦活動而非柏拉圖所想象的“靈魂”。李貝特(Libet)的手指移動實驗檢測到大腦的神經活動先于人的意識產生(Kandel,193)。因此,通過監測大腦活動可預測人的意識。另外監測大腦活動能夠糾正主觀意識的偏差。在馬修?利伯曼的“戒煙廣告”實驗 中,激活報告結果與社會實驗結果相符,而與被試者的主觀報告有所差別(劉思煒,20)。該實驗表明,大腦活動能夠比人的主觀活動作出更加準確的預測。
2.2潛意識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人能夠意識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冰山之下是潛意識(unconscious) 。那么潛意識是否也按照一定機制工作呢?坎德爾(Eric Kandel)的表情實驗中研究了被試背景焦慮和潛意識神經回路的關聯,即證明了潛意識心理加工是大腦信息加工的一部分(Kandel,190-192)。潛意識與意識都是由大腦活動產生的,可以通過科技手段進行監測。
潛意識的工作機制是否符合龐加萊的兩種假設 (Poincaré,174-175)呢?榮格在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基礎上,又將潛意識劃分為兩層: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個人潛意識與個人特殊的生活體驗相關,集體潛意識則是普遍內容,是與生俱來的(樸蓮惠,5)。根據榮格的理論,龐加萊所體驗到的潛意識是與其個人經驗相關的,并不是隨機產生的組合。潛意識與意識相互影響,這種相互作用并不是隨機發生的。潛意識激活不斷累積,進入意識,而意識的不斷重復、被壓抑的意識則存留在潛意識之中。
2.3行為模式
人的意識與潛意識在行為中得到直接表現。一些看似隨機的行為,比如夢、繪畫、身體癥狀、口誤筆誤等,其實是對個人潛意識的投射。以房-樹-人(HTP)繪畫測驗 為例,不同心理狀態、背景的測試者會有不同的畫面表現。焦慮癥患者會反復加重屋頂輪廓;缺乏安全感的人會在門上畫出鎖或把手;受到壓抑、缺乏勇氣則會重點刻畫人物的腿和腳……(李北容)。影響繪畫行為的心理狀態來源于個人過去的經歷。過去受到的某種刺激沒有得到合適的消化,累積在潛意識之中。這種累積可能不會進入到意識之中,但最終會在某些行為中表現出來。雖然在臨床中,投射測驗是用于實現與來訪者的潛意識對話,但這也說明如果掌握了個體的全部生活背景、心理變化等便可以對其行為做出預測。
3.可預測存在的隨機性和誤差
3.1不唯一性
對于預測人的意識與行為,基于大腦活動的預測是較為準確的,但依據心理分析理論所得出的結論則存在不唯一性。運用心理分析預測的過程是演繹推理,若要保證結論的準確性,則需要每一個前提都是確定的,然而心理分析的結論大多不是唯一確定的。
3.2群體性
心理學研究大多是基于一個群體,得出一條普遍結論。當這些理論用于個體預測時,就可能出現誤差。比如,蘭蔻以玫瑰作為其品牌標志,讓人聯想到浪漫與優雅,引起女性消費者的共鳴。針對群體來說,這是有效的營銷策略,因為玫瑰的意象在多數人眼中是相同的。如果只針對某一個個體,無法斷定玫瑰對個人的象征意義,這就是坎德爾在文中到的意識的主觀性(Kandel,187)。
3.3易變性
在復雜的生活環境中,影響心理和行為的因素有很多。舊的創傷能夠治愈,新的刺激隨時可能出現。如果將某種行為放在時間軸上,想象成與其影響因素有關的函數,那么得到具體的函數值則需要確定全部影響因素在對應時間的“值”。然而,預測就是要得出在未來的結果,而在當下與未來這一段時間差內,無法確定各影響因素的“值”是否會發生變化。
5.結論
人的意識由大腦活動產生,個人潛意識的形成與個人經驗相關,也是大腦信息加工的一部分。意識與潛意識協同工作,互相影響,最終在行為中表現出來。因此,通過監測大腦活動,了解個人經歷等便可對個體意識與行為進行預測。然而,這種預測存在不唯一性、群體性、易變性,難以得出像天體運行一樣的精準結果。避開哲學與科學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你現在所做的每件事情,每個決定都會對你的未來造成影響,因為當下的你就是未來的“過去”。
參考文獻:
[1]李北容,《房-樹-人(H-T-P)繪畫測驗技術與臨床應用》,《東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講義》。
[2]里奇拉克著,許澤民、羅選民譯,《發現自由意志與個人責任》,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3]劉思煒,《自由意志,何去何從——在現代神經科學的沖擊下試探》,碩士論文,2015年4月,中國知網,2016年12月13日。
[4]樸蓮蕙,《基于榮格分析心理學的人類潛意識研究——路易斯布爾喬亞的繪畫解析》,2014年3月,中國知網,2016年12月13日。
[5]Kandel Eric,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6, Rpt. in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Textbook for General Education Foundation Programme. 2nd ed. Hong Kong: Office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2012. 179-194.
[6]Poincaré Henri, The Value of Science: Essential Writings of Henri Poincaré, Modern Library, 2001, Rpt. in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Textbook for General Education Foundation Programme. 2nd ed. Hong Kong: Office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2012. 161-178.
[7]Watson James and Berry Andrew, DNA: The Secret of Life, DNA Show LLC, 2003, Rpt. in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Textbook for General Education Foundation Programme. 2nd ed. Hong Kong: Office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2012. 9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