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夢萱
摘 要: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企業組織的重要組織形式,兼有資合性和人合性的特點,以股東間彼此的信任做為基礎,共同出資發起設立,且因不對外公開募股集資,股東之間關系密切。若彼此間的信賴關系喪失,必然有些股東會選擇退出公司,而股權轉讓便是其可選方式。但股權轉讓往往涉及轉讓人、受讓人、公司、公司其他股東及公司債權人等諸多主體的利益,為了維持相關主體間的利益平衡,保障交易安全,需對股轉轉讓進行必要的法律規制。因此,本文通過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的介紹以及現行法律制度的分析,得出目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制度中的問題及宏觀建議。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股轉轉讓、公司法、公司章程
一、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
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股東將其對公司所有的股權轉移給受讓人,由受讓人繼受取得股權而成為公司新股東的法律行為。股權轉讓的法律后果,是股權出讓人喪失一部分股權或喪失全部股權以致喪失股東身份,而股權受讓人的股權份額增加或者成為新的股東。股權自由轉讓是公司法上的一項原則。但股權轉讓往往涉及轉讓人、受讓人、公司、公司其他股東及公司債權人等諸多主體的利益,為了維持相關主體間的利益平衡,保障交易安全,就不能不對股轉轉讓進行必要的規制,因而,股權自由轉讓不是絕對的。與股份有限公司相比較,有限責任公司股權的可轉讓性程度就要低一些,有限責任公司因人合性、資合性的特點,股東之間的相互信賴與合作是公司業務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對于股權自由轉讓必須以其他股東享有優先購買權為程序限制,方能維持公司的穩定,最大限度地維護其他股東的利益。同時,公司章程可以對股權轉讓作出限制性的規定,這種規定相比公司法關于股權轉讓的一般性規定,設定了更為苛刻的條件,也是章程制定者為了維護自身及公司利益達成合意的體現。
二、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具體法律制度分析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廣義上來講包括股權交易、股份的贈與、離婚和法院強制執行而引發的股權變動等。2005年新《公司法》專門開設了單章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相關問題的規定,有效地保證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的合法進行。2013年 12 月 28 日對公司法進行了修訂,于 2014 年 3 月 1 日起生效實施。主要針對公司成立注冊資本門檻以及資本認繳做出了調整,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造成一定的影響。于2017年9月1日起施行公司法解釋四,進一步對于審理好關于決議效力、股東知情權、利潤分配權、優先購買權和股東代表訴訟等糾紛案件進行了規定。
限于篇幅,現只針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的幾種特殊情形予以闡述:1、有限公司的股權繼承,《公司法》第七十六條規定“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以法律規定為基礎,公司章程為例外。2、有限公司股權強制執行,最高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 53 條規定:“對被執行人在有限責任公司、其他法人企業中的投資權益或股權,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凍結措施”。該規定結束了以往法學理論界對股權是否可以強制執行的紛爭,使股權的強制執行在法律上找到了明確依據。股權執行先要考慮到經濟合理原則,有效發揮財產權益的價值。3、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的股權轉讓,隱名股東依合法行為而產生,實際履行出資義務,承擔股東有限責任,但基于協議或其他安排,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中記載為他人之投資者,《公司法》第 21 條規定:“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違反前款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 217 條規定“…(三)實際控制人,是指雖不是公司的股東,但通過投資關系、協議或者其他安排,能夠實際支配公司行為的人。…”由此兩條規定可以看出實際控制人非公司之名義股東。4、有限責任公司瑕疵股權轉讓,股東沒有按公司設立時簽訂的協議、章程規定繳納出資,而形成的股權,叫做瑕疵股權。我國《公司法》第三十五條規定“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但是,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或者不按照出資比例優先認繳出資的除外。”雖然公司法沒有明確的關于瑕疵股權的規定,但三十五條從側面反映了瑕疵股權的存在。對于該情形,學說紛紜,無效說,有效說及區別對待說,來判斷瑕疵股權轉讓效力。
我國新公司法雖然有設專章對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問題給予規定,并有相關司法解釋出臺,來細化轉讓程序,完善轉讓制度,使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更具可操作性,更具穩定性和安全性。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些遠遠不夠,司法實踐中仍有大量問題需要論證和規范。
三、結語
筆者認為,在立法中體現股權轉讓的原則性效力評價標準是現在公司法急需的工作。具體來說:一是明確利益損害原則。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是公司產權流動重組、資源優化配置、注入新鮮血液的重要形式。因此,轉讓行為應當以合法、合理、有效、安全為目的,避免對出讓方、受讓方、其他股東、公司本身等于股權緊密相連的主體造成損害,不違反市場規律、公序良俗,不損害社會公益。如:對于股權繼承制度的立法規定,“公司章程無例外規定,則繼承人繼受被繼承人的股權和股東身份”。這在一定程度上違反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若有被繼承人存在無繼承人或多個繼承人的情況,這就可能造成有限責任公司性質的變化,無繼承人時可能致原公司轉變為一人公司,而多個繼承人同時進入公司則可能使公司股東人數超出限制等。二是完善公示公信原則。目前公司法對于股權轉讓只有公司內部股東名冊變更登記生效改變股東身份和公司外部工商變更登記對抗第三人兩種公示制度,但缺乏違反這兩種公示制度所承擔的后果及措施。應當在股東名冊登記不實造成損失時,規定由轉讓雙方共同承擔責任;而工商登記不實造成損失時,公司承擔責任后可向轉讓雙方追償。并明確由工商部門本身問題造成登記不實造成損失時應當承擔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王保樹.論有限責任公司法律制度的改革[J].現代法學.2005
[2]羅培新.給企業講公司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3]馮玉國,李笑.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中若干問題及其化解——以有限責任公司基本特征為思考進路[A].劉蘭芳等.公司法前沿理論與實踐[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趙卓青,章錦躍,張云霞.瑕疵股權轉讓后瑕疵出資責任的認定[J].北方經濟.2012.
[5]彭俊.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之法律探析一以內部、外部及特殊股權轉讓為視角[J].法制與經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