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變遷大。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轉型期中,矛盾凸顯,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已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政府是群體性事件中的風暴眼,既是遏制事態發展的重要主體,也可能是事件攻擊的對象之一。從已有的群體性事件調查整理發現,中國的群體性事件已經較有特色,需要更為本土化的理論解釋。本文通過文獻查閱法,梳理中國近期群體性事件,從其普遍規律找出更好的本土措施,使得政府能在應對中國群體性事件上,能從源頭截斷,在過程中減小影響,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政府治理
一、群體性事件概念
群體性事件可以界定為:特定群體或不特定多數人通過規模性聚集,采取沒有法律依據的行為,對一定范圍內的社會造成影響的體制外活動。?這里的界定概念是作者王賜江根據當前中國現實情況,照顧所有類型的群體性事件所得出的界定。其中特定群體即是有目的有組織進行群體性事件的人群,多是以維護自己利益而形成的群體;而不特定多數人即是在沒有組織、無目的進行群體性事件的人群,多是臨時起意、宣泄自我不滿情緒而形成的群體。
二、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新概況
1.中國處于群體性事件多發期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轉型,群體性事件在中國呈現出發生起數、參與人數“雙增多”的趨勢。從1997年到2003年,群體性事件年均增加17%,由1994年的1萬起到2003年的6萬起,規模不斷擴大;參與人數年均增長12%,由73萬人增加到307萬人。?由此可見,對于群體性事件的治理已經迫在眉睫。
2.網絡對群體性事件衍生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隨著網絡進入中國千家萬戶百姓的生活中,網絡在群眾自由的言論表達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下述的群體性事件類型中可以看到,尤其是其中的因宣泄不滿情緒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中,一旦人們將某件事作為自己對社會不滿情緒的載體,在網絡中抒發個人情緒,影響范圍廣,參與人數多,傳播迅速。網絡謠言在群體性事件發酵期推波助瀾。
三、中國群體性事件類型的新框架
1.基于利益訴求的群體性事件
顧名思義就是群眾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發生的群體性事件,目的在于維護、爭取和實現自身利益,尤其是以維護經濟性利益為主。此類群體性事件是在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中最為廣泛,因土地征收、房屋拆遷、移民安置、環境污染、勞資糾紛等引起的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
此類群體性事件具有以下特征:有組織有目的、有明確的利益訴求、有固定的訴求對象。
2.基于不滿情緒發泄的群體性事件
在亨廷頓的政治穩定理論中, 社會挫折感產生—相應政治制度缺失—導致政治不穩定的模型可以解釋這類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在社會發展變遷過程中,群眾產生不滿情緒,一旦遇到可以承載這種情緒的事件發生,他們會將自己的不滿情緒以這件事為契機發泄出來。如果沒有應對這種情緒發泄的機制去阻擋,那么群體性事件便很容易爆發。較為典型的就是2008年的貴州“甕安”事件,一起因為女中學生“溺水身亡”引發的直接針對黨政機關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這類群體性事件的主要特征包括:基本無組織性可言、臨時起意、無明確的利益訴求、訴求對象寬泛。
3.基于價值追求的群體性事件
此類群體性事件是基于訴求對象的個人意識形態追求。例如因為反腐的集體上訪、游行等;同時,也會以恐怖主義或者民族分裂主義等極端價值追求的形式展現出來。這種群體性事件例如:3.14藏獨和新疆打砸搶燒事件等。當然,這種群體性事件目前在中國相對較少,多以村民維護自治權的形式展現出來。
基于價值追求的群體性事件具有以下特點:有組織有目的、由特定對象組成、主要訴求對象是執政者或權利機關。
四、政府面對群體性事件的反應
1.發酵期:面對群眾的訴求毫無舉措
根據中國現在群體性事件的發展機制的特點可以發現:無論是三種類型中哪一種,在事件正式發生暴力沖突之前,群眾都會有一段訴求期,即發酵期。他們會慢慢聚集、游行、靜坐等,而這一階段往往是政府壓制事態可能惡化的最佳時期。
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政府在這一重要時段的反應遲鈍、無動于衷、無人搜集情報信息卻成為普遍情況。例如:在貴州甕安事件中,2007年6月28日下午,剛開始還是兩三百人打橫幅,到了縣政府已有四五千人,這過程中怎么就沒人知道,沒人疏通??
2.中后期:層層開會、優柔寡斷延誤處理黃金時機
當政府在事件醞釀期的安撫解散工作中缺位,群體事件將會進一步發酵。那么本該出面解釋,疏散聚集群眾的政府,又去了哪里呢?層層開會匯報。政府工作機制冗雜、運轉效率低,事件發生,下一級政府總會層層上報,開會商量對策,沒有人出面與群眾交涉溝通、解釋、協商。正是在這個事件沒有壓制事件發展,事態往往進一步惡化。
五、建立政府有效作為的機制
1.建立完善前饋控制系統
所謂前饋系統即是與反饋系統相對立的,是在事件還未發生前,搜集情報、建立預警機制、以便能在突發事件發生之間能在源頭降低事件的影響程度。事先分析和評估即將輸入系統的擾動因素對輸出結果的影響,事先制定糾偏措施,預控不利擾動因素,將問題解決在萌芽或未萌狀態。④
根據前面所述群體性事件類型可以知道,任何群體性事件都會有誘發的因素,掌握這些因素,預測可能發生的事件,提早采取措施就會將惡性群體性事件扼殺在萌芽狀態。
(1)網絡輿情監測
輿情就是指生活在特定地域的民眾對自己生活狀況以及與此相關的對施政當局的看法和意見。
在群體性事件的類型中,尤其是因為不滿情緒宣泄而臨時起意的聚眾群體性事件,群眾會在發酵期通過各種方式宣泄情緒。當前網絡的發展迅速,在網上自由抒發情感更是逐漸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網絡輿情在互聯網空間的映射,是社會輿情的直接反映,網絡輿情主要通過電子郵件、新聞評論、博客等途徑傳播。⑤網絡輿情監測就是建立相關機制,收集輿情,一旦有不好的動向就提前采取措施制止事態惡化。
例如在貴州甕安事件發酵期,面對群眾的不滿,在網上大肆發表言論,瞬時謠言蔓延滋生更多的謠言,而在這方面的處理政府更是姍姍來遲。2008年6月29日,甕安成立“6.28”事件應急指揮部,下設8個工作組,而宣傳組的主要任務是組織人員上網更貼,反駁在難以計數的網絡論壇、博客里迅速傳播的各種小道消息。然而面對浩瀚的網絡世界,這種由數十人進行的被動回應力量非常微弱。⑥在這起群體性事件中,如果在謠言傳播的期間,政府部門能夠有力地采取措施,阻止傳播、出面解釋事情原委,便能在一定程度減少暴力沖突發生的可能性。
(2)盡早完善信訪機制
根據2005年由國務院頒布實施的《信訪條例》的界定,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采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訴訟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完善信訪機制,切實為群眾反映情況提供渠道,同時不能消極對待群眾反映的情況,一定要積極采取措施去解決百姓所需所愁。
完善信訪體制,切實為群眾服務,解決群眾所關心的問題,對將群體性事件遏制在萌芽狀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準確把握介入時機
(1)審慎介入民事糾紛
政府作為百姓的父母官,百姓遇到問題時,第一想到的就是找政府尋求幫助。在中國這個深受封建傳統影響的國度,百姓“遇事找政府”的情結,官員也有“為民做主”的慣性,因此一些普通民事糾紛也要政府出面化解。而在這個過程中,一旦拿捏不得當,政府往往會惹禍上身。這樣的例子不少,例如在湖北“石首事件”中當地政府和警方主導的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的兩次“搶尸行動”直接引起了民眾不滿,而導致事件性質迅速發生變化,幾千群眾向政府人員、警車等發起攻擊。
在處理民事糾紛時,政府可以讓民間調停人去發揮作用,減少直接介入。
(2)發現民眾聚集及時采取疏散措施
在群體性事件發酵到暴力發沖突發生之間是政府采取措施,疏散聚眾群眾的最佳時機,一旦暴力沖突發生,一切措施都為時已晚。處理群體性事件,不是絕對禁止使用強制措施和警械,關鍵是在堅持“三個慎用”(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強制措施)原則基礎上,把握好運用的時機、方式和力度對行為較為理性、平和的大規模聚集,可派出警力到現場維持秩序,靜觀事態變化、避免激化矛盾。對超過限定時間、經反復勸說仍不肯離去的人群,應當采取一定的強制措施促其解散。對已經發生暴力活動的人群,則要馬上調用優勢警力迅速驅散,但應盡量避免發生流血事件。⑦
其中,政府領導官員一定要及時親臨現場,放低姿態,對群眾關注的焦點進行解釋,與群眾代表對話,力求達成共識、疏散人群。
群體性事件可能會引起暴力沖突,但是也不排除有的群眾理性、以溫柔的方式進行訴求,例如靜坐、游行等。政府在處理群體性事件時,要就事論事。
政府在解決群體性事件中有著重要作用,只有踏踏實實為群眾著想,考慮到群眾的切身利益才能從源頭上去除矛盾,遏制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在這條道路上,中國政府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王賜江.沖突與治理—中國群體性事件考察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5
[2]汝信、陸學藝,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235
[3]王賜江.沖突與治理—中國群體性事件考察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4
[4]冉金.搶尸背后的維穩邏輯[J].南方周末.2010(1)
[5]王賜江.沖突與治理—中國群體性事件考察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1
[6]閻耀軍.社會管理的前饋控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3
[7]閻耀軍.社會管理的前饋控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61
作者簡介:
謝雯,1996年10月25日生,女,四川省成都市人,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