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蕓 許麗英 陳芷欣 熊海鳳 劉苑農
摘 要:公眾參與不足是環境治理效果欠佳的一個重要原因,擴大公眾參與范圍、健全公眾參與渠道、深化公眾參與程度已成為環境治理制度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針對南昌在校大學生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和動力機制進行了問卷調查,從多個指標分析當代大學生在參與環境治理過程中自身的意愿以及提出怎樣去激發這一行為的動力機制,進一步探索在正負激勵的條件下如何使大學生能夠提高環境意識自覺參與環境治理,從而為相關部門提出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公眾參與;環境治理;意愿和動力機制
前言
一般來說,良好的環境是由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維護的[1]。然而,“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現象在我國環境治理過程中表現的越發明顯 [2]。
國內外環境保護的經驗和教訓,都昭示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因此,公眾的力量不可小覷,當代大學生作為公眾中的一股新興力量他們參與環境治理所能發揮的效用也可想而知。本項目以大學生這一特殊視角來反應出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必要性,并從大學生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和動力機制兩方面著手,通過多個指標分析大學生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組成,了解參與意愿之后,針對性提出怎么去激發這一意愿的動力機制。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環境意愿的了解,探索提高大學生公眾參與意愿的方法以及對其提出有建議是很有意義的。
1研究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南昌各個高校不同年級所具有不同代表性的500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數據367,其中女生191,男生176,對象涉及到各個年級各個專業。
1.2研究方法及數據處理
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問卷分為三個部分,即大學生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參與途徑和動力機制。數據通過問卷星軟件以不署名的方式進行采集,數據真實有效,最后將數據輸入EXCEL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數據分析
2.1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
在查閱的相關文獻中根據公眾參與的階梯理論,將參與意愿分為:對環境相關信息的關注意愿、向環境部門表達利益訴求的意愿、參加聽證會等的意愿、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和問責的意愿,簡稱為關注意愿、訴求意愿、聽證意愿、監督問責意愿[3],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參與環境治理意愿分為多個等級。如圖1所示。
對以上參與意愿程度從高到低分別進行賦值:5、4、3、2、1。可以求得最后每項的得分中:關注意愿>訴求意愿>聽證意愿>監督問責意愿。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環境信息的關注度是最高的,但對于監督問責等真正參與其中的行動積極性比較低。關注意愿(階梯較低檔的參與意愿)顯著高于其他三項意愿(階梯較高檔的參與意愿),說明隨著參與對決策的影響越大,公眾參與的難度越大,公眾在階梯較高檔上的參與意愿趨于一致。
2.2參與環境治理的途徑
當代大學生擁有對社會建設的熱忱,對于環境治理有較高的關注度,并且大學生的素質,能力知識各方面都比較高,但是調查顯示大學生參與環境治理的方式比較局限,主要方式如圖2所示。
從問卷數據來看,參與的途徑單一并且有限。其中,對于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行為,公眾表現出比較高的參與度,而對于加入相關環保組織這類比較正規的方式,表現出的參與度比較低。公眾對于需要投入比較多精力,需要參與性規章性較強的行為往往會產生抵觸情緒。
2.3參與環境治理的動力機制
動力機制是隱藏在組織行為背后的驅動力,是作用在組織成員身上的各種要素的綜合,是激發強化和維持組織成員工作積極性的制度組合。在動力機制中,只有觸動組織成員的利益,才能使其有充足的動力完成組織任務,進而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4]。對于上述調查結果,大學生不愿參與環境治理一方面是自身意愿問題,一方面是沒有有效途徑,此外,動力機制的缺失削弱了公眾參與其中的動力。問卷就正負激勵兩個方面討論在何種激勵條件下,大學生會積極參與其中,正負激勵情況如圖3所示。
可以看出負激勵條件下,更多人會選擇在正激勵條件下去參與環境治理,相比負激勵來說,公眾抵觸以消極的方式迫使自己做出某些行為。這與“經濟人”理論是相符的。總體上,正激勵條件更容易讓大學生接受并愿意去做,這些正激勵情況都需要政府以及社會層面的支持。
結論
本研究在充分分析動力機制對公眾參與意愿影響的相關理論以及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通過調查問卷方式搜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1)在對大學生參與意愿的現狀進行分析后,發現整體的參與意愿是比較高的。其中參與意愿的四項維度中:關注意愿>訴求意愿>聽證意愿>監督問責意愿。參與度的維度越高意愿意識越減弱。更傾向于不用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的方式。
(2)大學生對環境治理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不高,參與意識薄弱、參與途徑單一。他們無法知曉其自身的提議是否被政府采納,這極大地削弱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其次,政府與大學生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和環境信息的不透明導致大學生參與度低。
(3)公眾參與環境治理意愿需要動力機制來激發,在正負激勵兩種情況下,正激勵產生的效果更好,更多人傾向于做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設立相關部門或組織,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大學生授予相應獎勵和榮譽,以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反之,設立懲罰機制以提高公眾的自覺性。
建議
政府層面,應該加大環保意識宣傳力度,成立相應機構組織為大學生提供一定職位或者授予榮譽和獎項,甚者通過有償參與促使大學生參與其中;企業層面,企業在其生產經營管理中需要承擔社會責任,而環境保護就是其維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不可推卸的職責。個人層面,身為當代大學生還是需要多鼓勵多宣傳,采取一些措施將大家的積極性調動出來,為環境貢獻一份溫暖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于瑤.公共治理視角下我國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5.
[2]方福前.福利經濟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董新宇,王媛.公眾參與環境治理之意愿研究——以輿論動力學為視角[J].知與行,2016(06):50-55.
[4]戰東森.城市政府環境治理動力機制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