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偉 李建平
摘 要:分析、總結卡房東部凹陷帶已知礦體的地質特征,并根礦體的空間產出特點和礦體與地層巖性、斷裂、花崗巖凹兜構造等的關系,淺談該區成礦規律。
關鍵詞:地質特征;花崗巖凹兜構造;成礦規律
引 言
卡房東部凹陷帶位于老廠礦田竹葉山花崗巖突起的南部,近東西向老熊硐沖斷裂以北,是卡房分公司近年來找礦效果較好,銅錫資源富集程度相對較高的區段之一,以是目前重要的硫化礦、氧化礦生產、建設、勘探重點區域。2014、2015兩年間,根據該地段13-2礦體的產出特點及賦存規律,在其上部發現了同類型的13-10礦體,從工程揭露的情況看,其規模僅次于13-2礦體。因此,分析、總結該區域的主要成礦、控礦因素及礦體成礦規律,查明該區域花崗巖凹兜構造展布情況,進一步強化對該地區的地質認識,對本區域地質找礦及今后尋找同類礦床據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區域地質概況
1.1地層:區內除地表零星分布的第四系坡積、殘積黃色粘土層外,其余均為中三迭統個舊組下部卡房段(T2g1)的碳酸鹽類巖石。其巖性為石灰巖、泥質灰巖、白云質灰巖與灰質白云巖互層,中下部含泥質較多,根據巖性差異,從上往下為: T2g16~T2g11共六層,與本區成礦有關的是:
T2g13: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曾狀灰巖、泥質灰巖,波紋狀、條帶狀構造較為發育,巖石中普遍見黃鐵礦星點分布。
T2g12:灰色、淺灰色中厚層層狀灰巖于灰質白云巖互層,局部含泥質,具錫、銅、鉛化是該片區主要的含礦層。
T2g11: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灰巖、泥質灰巖,巖石具條帶狀構造,紋理狀構造,該層頂界下40米左右有一厚40~60米的變質堿性玄武巖單層產出與其
頂層大理和花崗巖交接部位具錫、銅礦化。
1.2礦床類型
區內礦床主要為原生銅錫多金屬礦,礦床與竹葉山花崗巖株的侵入有成因聯系,屬巖將期后氣成熱液礦床。一般分為下列三類。
含銅錫云英巖型礦床:分布于花崗巖接觸帶內蝕變帶。主要礦物有石英、白云母、螢石、電氣石、黃銅礦、黃鐵礦、錫石等,局部見有少量鐵閃鋅礦。一般規模小,常和接觸帶矽卡巖硫化礦相伴產出。
接觸帶矽卡巖銅錫硫化礦:主要產于花崗巖與碳酸巖類巖石接觸帶,為巖漿期后氣成熱液充填交代形成的矽卡巖型銅錫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由于交代作用強弱不同,有細脈和散點浸染狀、致密塊狀硫化礦兩種,以銅錫礦化為主,伴生鎢、鉍、銀、硫、砷等有用元素。
層間矽卡巖銅錫硫化礦:沿碳酸鹽巖層間破碎面,劈理面等構造軟弱帶產出,以銅錫礦化為主,伴生鉍、硫、銀、砷、鐵等元素。在花崗巖凹陷帶中,此類礦體多與接觸帶礦體相連,局部出現次生氧化作用形成由褐鐵礦、赤鐵礦為主的氧化礦。
2 礦體地質特征
2.1礦體規模及產出特征
礦體賦存于花崗巖凹陷構造內正接觸帶及其附近大理巖中,局部產于變玄武巖頂界面,呈層狀、似層狀、脈狀、透鏡狀產出。花崗巖凹陷構造及凹陷帶內礦體連續性好,礦體規模大,延長近5公里(13-2礦體)。礦體形態及分布寬度與花崗巖凹陷構造形態關系密切。一般情況下,凹根與凹口距離越大,礦體寬度越寬;凹根上翹,礦體寬度越窄、礦體越薄。當凹陷構造底部花崗巖正接觸帶呈凹槽狀時,礦體越富厚,且礦層呈多層次產出,形成與接觸帶礦體相連的多層次分枝復合礦體。單工程穿礦多達10層次,但分布規律較為清楚,一般為沿大理巖層間破碎面、劈理面等構造軟弱帶產出的似層狀、脈狀礦體。局部由于花崗巖升高,凹底花崗巖已吞蝕了變玄武巖,礦體主要為接觸帶礦體。
2.2礦石特征:
2.2.1 礦石類型
區內礦石主要為銅錫硫化礦石及銅錫氧化礦石兩類。
銅錫硫化礦石:產于花崗巖凹陷構造內的接觸帶及附近碳酸鹽巖地層中,組成礦石的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磁黃鐵礦,次為黃銅礦、自然銅、錫石、自然鉍、輝鉍礦、毒砂、輝銅礦、鐵閃鋅礦等。脈石礦物有石英、螢石、透輝石、石榴子石、方解石、陽起石、綠泥石等。按元素組合可分為含銅錫硫化礦石、含銅硫化礦石、含錫硫化礦石三類。
銅錫氧化礦石:主要分布于碳酸鹽巖地層中或矽卡巖硫化礦頂部的氧化帶中。組成礦石的金屬礦物主要有赤鐵礦、褐鐵礦、菱鐵礦,次為藍銅礦、孔雀石。按元素共生組合可分為錫石礦石、銅礦石、銅錫礦石三類。區內本類礦石所見較少,主要分布在238-4線至239-1線間及242-1線硫化礦頂部和254~258線間。
2.2.2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礦石中各種礦物多呈粒狀、柱狀、針狀的自形、半自形或它形結構。如黃鐵礦、毒砂、錫石等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粒度一般0.05~0.3毫米,呈星點狀、細脈狀嵌布于礦石中,形成以充填交待為主的礦石結構特征。
礦石構造:礦石的原生構造主要有塊狀、條帶狀、網脈狀、角礫狀、浸染狀、脈狀、斑雜狀等,氧化礦石常見的次生構造有土狀、尬狀、多孔狀等。
3.成礦規律
區內銅錫硫化礦床主要受燕山期花崗巖、印支期堿性玄武巖及地層巖性、構造同時制約。礦體富厚程度與這些制約因素的多少有關。
3.1.巖漿巖對成礦的控制
3.1.1.堿性玄武巖對成礦的控制
區內的銅礦體、銅錫礦體大多分布在堿性玄武巖與大理巖界面間及其相鄰地層中,與堿性玄武巖從成因上有明顯的聯系。據個舊地區地表模式測試(1982年),
堿性玄武巖應屬于區內銅礦的主要礦源之一。該類巖石對后期花崗巖侵入起阻擋作用。當花崗巖穿刺該類巖石后往往沿有利層位或層間破碎形成花崗巖超覆式侵入。并與下部花崗巖構成凹陷構造,為成礦熱液活動提供了一種封閉、半封閉成礦空間,從而控制凹陷帶礦體的分布。
3.1.2.花崗巖對成礦的控制
區內礦體的形成與花崗巖侵入關系密切,是錫、鉛、銅的主要礦物質來源。塔松式花崗巖巖株兩側的凹陷構造形態成半封閉、封閉空間,控制著凹陷內銅錫礦體的展布。
3.2.構造對成礦的控制
區內次級褶皺往往對花崗巖的小突起或礦體的形態起著控制作用。斷裂對花崗巖和礦化的控制表現為:對花崗巖脈產出部位和形態有控制作用,同時這些斷裂常常是礦液的通道,局部亦有儲礦的良好場所。區內礦體的多層性和富厚特點,與老熊硐斷裂及北側的次級構造的發育關系密切。如該區的261~266線礦體變厚變富與拉里黑斷裂及旁側斷裂構造發育程度有關。
3.3.地層、巖性對成礦的控制
區內地層主要為卡房段地層(T2g11~T2g15),其中T2g12、T2g14主要為大理巖與灰質白云巖、白云質灰巖互層組成。T2g13及T2g11則以大理為主,以含泥質為特征,對花崗巖侵入或礦液活動起屏蔽和阻攔作用。局部地層在地質應力作用下常容易產生反傾,出現層間剝離和層間滑動等構造,從而為礦液提供良好充填場所。因此不同巖石組合及地層直接或間接對成礦起控制作用。互層帶容易形成似層狀層間礦體,不同巖性界面往往有花崗巖成舌狀侵入和富厚礦體產出。
4.結語
綜上所述,本區銅錫多金屬礦床形成具有以下基本規律,即:燕山中晚期侵入的花崗巖是區內錫、鉛、銅的主要礦物質來源。半封閉的花崗巖凹陷構造是區內成礦的主要場所。斷裂發育程度、變玄武巖的存在,有利地層的齊全與否,決定著礦床的富貧厚薄。其找礦標志為:①花崗巖塔松式突起;②構造(斷裂)發育地段;③花崗巖侵入體圍巖組合物理化學性質差異大;④有富含銅、錫的礦源層。如果四大標志同時存在,就可能找到富厚的銅錫礦體。
參考文獻:
[1]《個舊礦區老廠礦田竹葉山礦段銅錫(多金屬)礦床13-2號礦體勘查報告》2000年7月,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三0八隊,云南錫業公司礦山地質大隊
[2]《個舊礦區老廠礦田竹林—竹葉山礦段銅錫(多金屬)礦床第二期勘探地質報告》1986年11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探公司三0八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