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遠 駱利君 劉東臨
摘 要: 近年來,在農業生產實踐中,農業、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結合已經成為生態農業主要模式,且有著良好結構的農業生態系統。作為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生態農業綜合了農業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從而確保最大效益的獲取。生態農業主要是通過生態工程人工設計,確保了網絡化的食物鏈和資源化的農業廢棄物,將資源潛力進一步挖掘,將物種多樣性的優勢進行充分發揮,將良性的物質循環體系建立完善,從而確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得到協調解決,進而確保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推動生態環境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
關鍵詞: 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發展
在現代農業的生產實踐中,我國生態農業經營模式主要是為了適應地方生態環境條件,并將地方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從而逐步進行發展。在發展一段時間以后,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經營形式逐漸形成。
一、生態農業經營的具體形式
1、傳統生態農業模式。長期以來,我國在生態農業生產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傳統生態農業模式主要有山區模式、庭院經濟模式、水田農業等多種模式,各種模式各具特色,有著明顯的地域性。其中,“水田農業”模式典型的有在廣西與浙江中南部等地區形成的稻―萍―魚共生模式,即在水田中起壟,壟上種水稻,壟下水中養萍養魚,形成了立體的農漁業的生態結構模式;“蔗田農業”模式廣西等南方省區是我國主要的甘蔗產區,在甘蔗苗期套種大豆、西紅柿、茄子、綠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間種植平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熱資源來發展農業生產;“果園農業”模式以果、瓜、豆、菇為主體,種養結合,多層次利用土地空間。例如,葡萄園內套種大豆、黃瓜并養蜜蜂,可以明顯提高作物產量。
2、新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在傳統生態農業發展基本模式的基礎上,各地結合地方實際,又發展起來一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態農業模式,諸如北方的“四位一體”模式、南方的“豬―沼―果”模式、西北內陸地區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屬于新型生態農業的范疇。?
(1)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它是一種庭院經濟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生產模式。它結合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的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通過生物質能轉換技術,在農戶的土地上,在全封閉的狀態下,將沼氣池、豬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等組合在一起,故被稱為“四位一體”模式。
(2)林果業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一是主要形式,“戶建一口沼氣池,人均年養兩頭豬,人均種好一畝果”;二是經濟效益。①用沼液加飼料喂豬,豬可提前出欄,節省飼料20%,大大降低了飼養成本,激發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②施用沼肥的臍橙等果樹,可比未施肥的年生長量高20厘米,多長5—10個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顯增強,生長的臍橙等水果的品質提高1—2個等級。③每個沼氣池還可節約往年準備柴禾的砍柴工150個。
3、現有規模。該模式在我國南方得到了大規模推廣,僅江西贛南地區就推廣達25萬戶。西北“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是為解決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用水問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收入而研究推廣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一是具體形式,每個農戶建一個沼氣池、一片果園、一個暖圈、一口蓄水窖和一間看營房。實行廁所、沼氣池、豬圈三結合,圈下建沼氣池,池上搞養殖。除養豬外,圈內上層還可放籠養雞,形成雞糞喂豬、豬糞入池產沼氣的立體養殖和多種經營系統;二是特點。以土地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形成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結合的配套發展和良性循環體系;三是經濟效益?!耙粌?、二少、三增”,即凈化環境、減少投資、減少病蟲害;增產、增收、增效。
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的基本特征
1、綜合性。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多樣性。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根據本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各異的情況,充分吸收當地的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高效性。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的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的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4、持續性。發展生態農業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
三、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發展趨勢分析
生態農業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自然農業、有機農業、持久農業、生物生態農業等都屬于生態農業的范疇,其指導思想都是用生態學原理指導農業生產,使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
1、生態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等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來組織生產,通過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的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兩者在概念和內涵上是相輔相成的,生態農業實質上是生態化的現代農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堅持發展與保護同步,充分利用本區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建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模式,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
2、更注重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我國生態農業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技術體系,但這一體系基本是對以往技術的整合。今后對生態農業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應圍繞可持續農業體系的發展,鞏固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應加強農業生態技術應用和推廣,以盡快解決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問題。未來我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通過調整技術對策并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形成一套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體系,并且在廣大農村積極推廣和應用。
3、生態農業建設的標準及認證將進一步統一。為了指導我國生態食品的發展,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今后我國一方面應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和環境友好技術等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應加強生態食品標準與國際相關標準的協調與統一,以削弱和淡化國際標準歧視所產生的技術壁壘和貿易爭端帶業的影響。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想要使我國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之間的矛盾得到有效解決,生態農業是有效的途徑之一,它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能夠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世界范圍內進一步深化了對能源危機問題認識,增強了對環境保護的意識,生態農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流,它的建立使我國呈現在出資源節約化和環境保護化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陳洪昭;生態農業建設中的農戶行為探討[J];當代經濟管理;2010;32(5).
[2]何中華,周琦,付文亮,高蘭.淺析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農業與技術. 2017(18).
[3]陳俁杉,張斕,周潔,張彤,趙宇佳.生態農業中的綠色食品探析[J]. 南方農機. 2017(18).
[4]何艷桃.我國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及其發展趨勢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 2011(14).
[5]謝藝,汪正祥,雷耘,李中強,滿金山,彭宗林.自然保護區庭院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效益分析——以湖北七姊妹山張記華戶庭院經濟為個案[J].環境科學與管理. 2009(05).
[6]羅佳麗,楊海娟,王歡,侯日望.基于農戶生產效率視角的特色農業經營模式比較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