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國政
上初一的孫子問我一道開發學生智力的課外數學習題,令我眼前一亮。該題不僅是在開發孩子們的智力,而且還能啟迪大人們的辯證思維。說它難又易,說它易又難。思維方式正確,有初一水平的學生,能求出正確結果;思維方式錯誤,受過高等教育的大人,有可能得出錯誤答案。里面蘊含著諸多人生哲理。認真思考一下兒,對我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或有裨益。
該題是“假設地球是一個表面光滑平整的正球體,倘若用一根與地球周長完全相等的鐵絲繞地球一周。從理論上講,鐵絲與地球表面應當沒有空隙;倘若該鐵絲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延長1米,鐵絲與地面就有了空隙。問鐵絲離開地面的平均空隙是多少?是否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計?”
該題蘊含的第一條人生哲理就是:“我們認識客觀世界時,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因為,我們面前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有現象,有本質;現象中有真相,有假相。人們的認識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只有從客觀實際出發,運用理智的頭腦,分清真相和假相,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得出正確結論,避免誤入歧途和陷阱。以此題為例,該題本質考察的是圓周率,即半徑與周長的比值是1:2π。但在該題已知條件中有“地球的周長”,人們從已獲得知識思維定勢中,自然聯想到地球的周長約40000千米,地球的半徑約6372千米(都是伸縮性很大的概數),再加上設問中有“是否微乎其微可否忽略不計”這一“陷阱”,如果對圓周率缺乏堅定的信念,不能排除與本質無關的因素,就有可能只看到40000千米:1米的比值“微乎其微”;與地球的半徑約6372千米相對應的鐵絲與地球表面“微小”的空隙之比,也是“微乎其微”。就武斷的認為不必再計算下去,結果肯定是“微乎其微”。(運用辯證思維,兩個“微乎其微”的比值未必“微乎其微”)。
正確答案不需地球的半徑和周長的具體數據,可用字母代替。設:地球半徑為R,地球周長為2πR,鐵絲與地球表面的空隙為X米。依據題意列方程:2π(R+X)- 2πR=1。解之:X=約16厘米,故不是微乎其微,不可忽略不計。這個結果如此簡單,恐怕是缺乏理性思維的人所沒有想到的。原因就是假象干擾了對本質的認識。
該題蘊含的第二條人生哲理就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需要的是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的治學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不認真思考,僅憑自己的直覺,靠想當然辦事,往往會出大問題。”上文提到受過高等教育的大人有可能得出錯誤答案,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確有其人,且不止一個。某君就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見到此題后他把手一揮說:“不必給他費勁計算,肯定是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碑斠砸粓鼍葡癁橘€注,讓他看到正確答案后,才冷靜下來,在飯店乖乖服輸埋單。憑他那淵博的知識才學,計算這樣的問題,可謂小菜一碟。何以失誤?皆因過于相信自己的直覺,不肯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計算。
該題蘊含的第三條人生哲理就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還需要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譬如,假設地球是一個表面光滑平整的正球體,只是假設,與實際大相徑庭。但這個假設并非是無用的空談,它生動形象地論證了“半徑與周長的比值是常數,與球體的大小無關”。這就是我們明明知道實驗室在理想的環境里研究的成果,與現實生活有很大的差距,但科研成果探求出來的規律性認識,對現實生活仍有指導意義?!按竽懠僭O,小心求證”是各種新的科研成果成功的經驗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