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夫子
同事發牢騷,她正上小學的兒子所在學校舉行學生手工比賽,手工作品全是家長代勞。老師還在微信家長群里大肆表揚那些手工作品(多數是家長的杰作)做得好的學生,委婉含蓄地批評不支持孩子的家長,并把獲獎學生捧著作品的照片發到群里,點個大大的贊:孩子們真棒!
我禁不住問道:“難道老師就不知道孩子們的作品多數是家長代勞的?”同事憤憤地說:“怎么不知道?裝聾作啞罷了。他們為了完成學校交代的任務,只要每個孩子交上作品就行,至于作品是不是孩子親手做的,那就不管了。”
同事的話語道出了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老師為了完成任務同時迫于班級之間的競爭壓力,對孩子們的造假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慫恿、暗示乃至鼓勵造假;家長迫于老師的壓力,更想讓孩子得到好成績,就越俎代庖主動造假;登上領獎臺的孩子滿足了虛榮心,下次再有類似活動還讓家長代勞……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老師、家長、孩子三方達成默契,彼此心照不宣———可怕的“心照不宣”!
這讓我想起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他的小板凳的故事。“世界上再不會有比這更糟糕的凳子了!”面對丑陋的手工作品,女教師嘲笑道?!坝校 睈垡蛩固鼓贸銮皟纱巫龅酶愀獾膬蓚€小板凳。這是一個勵志故事,雖然曾有人質疑故事的真實性,但并不妨礙我們拿來對照教育領域里這場丑陋的“心照不宣”?;顒拥某踔允亲尯⒆佑H自動手,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哪怕手工做得丑陋,那也是他們的作品。一次教育活動不能僅限于追求結果,還應看重孩子們在活動中的學習過程。由于家長代勞,整個手工制作過程對于孩子來說,都是空白,沒有經歷何談收獲?如此下去,孩子的內心勢必埋下了好逸惡勞、弄虛作假的種子。
其實,何止教育,此種“心照不宣”在各個行業都不鮮見。然而,相較其他行業形形色色的“心照不宣”,似乎教育上的“心照不宣”更值得警惕。因為,這種“心照不宣”并不違法也不犯罪,很容易讓人麻痹大意:小孩子嘛,做不好手工,家長代勞,無可厚非,長這么大有多少事情不是家長代勞的,還差這一件了?但是老師和家長全忘了,我們的孩子是要長大的。他們將來是要成為官員、醫生、教師、律師、工人、農民等等的,在這種“心照不宣”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會長成什么樣的人,難以預料;但可以預見的是作為這種“心照不宣”的受害者,缺失親自動手參與的環節,注定使他們將會丟失執著、堅韌的品質,多了虛榮和自私自利之心。
“教育”一詞源于拉丁文educate,意為“引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手工制作自然也算是一種教育活動,參與活動既能訓練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會激發出孩子們的創造力、想象力等潛在的素質,現在這些教育“成果”極有可能被老師和家長的“心照不宣”毀于一旦,這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