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最近,一款名為“getAbstract”的在線濃縮知識文庫悄然走紅。一套大部頭的作品,在線文庫可以給你濃縮出最精華的段落,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完成對整本書概覽性質的閱讀。不少網友表示,這樣閱讀節省了很多時間。但也有人反對:一頁一頁翻書通讀的樂趣再也找不回來了。
所謂“濃縮”,就是將長篇巨著“透析過濾”,擇出幾條“筋骨”,凝出幾點“精華”給讀者看。這種閱讀“中心思想”的路子給了許多無暇讀書的人“博覽群書”的希望,引得大家趨之若鶩,著實捧紅了一眾APP和公眾號。
濃縮書,說白了就是給書做摘要,把最精華的部分劃出重點來,讓讀者得以快速把握全書內容。現在流行的“濃縮書”,很容易讓人想起此前流行的“精華本”“縮寫本”,比如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在市場上都能找到它們的“精華本”“縮寫本”。
或許在很多人眼里,讀“濃縮書”不是為了享受閱讀,而是為了快速瀏覽“梗概”,迅速“學以致用”:標榜自己學識淵博,獲得茶余飯后談資。有些青少年學生更是為了老師布置的閱讀任務,大概瀏覽以求過關。于是乎,閱讀似乎便成了一件極度功利化的事情。
“濃縮閱讀”的出現必然有存在的意義,它出現的初衷必然是考慮到當下大眾快節奏的生活,忽視閱讀等原因。這主要是為了方便讀者的閱讀需要,因為長篇累牘的原著,對多數讀者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對于這些“精華本”“縮寫本”的編寫者而言,既要大幅度縮減字數、篇幅,同時還要保留原著的精華,不損害讀者的閱讀快感,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閱讀不是淺嘗輒止,不是走馬觀花,我們在閱讀的同時要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深入,不斷地反復咀嚼,才能了解作品,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嘗作品。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盡管不少網友覺得濃縮書充滿著快銷時代的快節奏色彩,可以省下不少時間。但更多的人還是覺得,通過閱讀濃縮書的方式完成象征性的閱讀,喪失了通讀全書的閱讀體驗。一方面,讀書如果抱持為別人讀書的心態,只會喪失閱讀的初心。對于某些雞湯類、方法類書籍,提綱挈領可能確實有助于理解,而對于那些流傳于世的不朽名篇,只有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才能穿越時空與作者產生共鳴;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將閱讀“濃縮書”視為對效率的一種過度追求,最終就會淪為一種徒具表面性的閱讀,也就失去了只有閱讀原著才能產生的滿足感、幸福感,失去了閱讀的愉悅體驗。
不可否認,濃縮書的出現,也有其必然性。現代人工作、生活節奏普遍加快,很多人已經抽不出那么多時間去讀書。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讀幾本濃縮書,至少能做到開卷有益,同時讓人保持獲取知識的積極心態,而不至于在無意義的娛樂中消磨時間。但問題是,這樣的閱讀,還是真正的閱讀嗎?還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獲得傳統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嗎?
摘自《中華讀書報》2018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