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訓文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專家表示,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新時代教育面臨新變化,在緩解人民對高質量教育的迫切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短缺之間的矛盾方面,網絡教育將發揮更大作用。
貧困地區有名師
近年來,國家用于教育領域的財政性經費逐年上漲,教育基礎設施和前沿性技術不斷實現突破。2017年12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教育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90%以上學校包括邊遠貧困地區學校都接入寬帶,而5年前這一數字還不到25%。
在湖北省襄陽市重點學校荊州街小學多媒體教室,如今每位老師每周都會抽出時間,利用遠程教育平臺,為遠在保康縣油坊街小學的同學上課,內容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美術等。
這是近年來湖北在全省農村,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大力推進互聯網進校園的一個縮影。《湖北省教育精準扶貧行動計劃(2015~2019年)》提出,大力推進“互聯網+教育扶貧”,到2018年,全省3973個農村教學點實現與省級網絡平臺互聯互通。
教育方式有新意
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課程總監王帥國介紹,該平臺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設計,提高在線教育質量。“比如每次上課前,教師會將預習材料發送到學生微信上;課上幻燈片同步到學生手機,學生可以將問題隨時反饋給老師;課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送作業和復習資料。”
專家認為,網絡教育講究個性化、智能化與互動性的結合。這意味著老師要注重教育方式創新,不斷提高獲取、選擇、判斷和運用新知識的能力,努力創新課程設置和教學互動的方式。
私人定制有前景
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逐年擴張。據艾瑞咨詢近日發布的《2017年中國B2B2C在線教育平臺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預計達1941.2億元,同比增長22.9%。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終身學習,正在成為很多人的習慣。
中國教育科學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曹培杰認為,未來學校將從“批量生產”模式走向“私人訂制”模式,學生可以用他們最喜歡、最適合、最有效的方式進行學習,網絡教育為這種個性化培養方式提供了可能。“例如,我們可以讓學習場景相互融通,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可以讓學習方式靈活多元,把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