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劍利
今年山西省兩會,“創新”毫無懸念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之一。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創新,將“全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放在突出位置,并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要營造創新生態,培育創新文化,要強化人才支撐,重視解決人才的基礎性、制度性問題。
創新!創新!再創新!進入“十三五”攻堅期,山西該如何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培育創新動力,以創新求突破?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期間,部分委員、科技工作者圍繞政府工作報告,就科技創新暢談真知灼見。
突破轉化瓶頸激發創新動力
大力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我省聚焦“三大目標”集中發力的重要抓手。省政協委員、山西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張放陶建議,應適時修訂《山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我省創新能力。張放陶表示,當務之急首先要培育科技型企業家,建立科技型企業家激勵機制;發展產學研聯合體,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推動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引導、支持聯盟企業構建專利池,推動形成標準必要專利;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計劃管理體制和《企業創新項目指導目錄》;圍繞建設“示范區”“排頭兵”“新高地”,加大技術儲備力度;通過要素投入和政策配套激發企業及科技人員的創造性,如設立省市兩級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依托開發區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區域示范,培育區域創新極。
人才要“引”更要“留”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樓陽生省長指出,要高度重視招才引智,培育高質量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讓各類人才盡展其能,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對此,省政協委員、運城市科協主席孫艷認為,目前,我省出臺了很多引進外來人才的政策,但如何留住本土人才是當前應該思考的問題。孫艷認為,優秀人才的流失既有報考外地高校的因素,也有畢業后選擇到外地工作的因素。山西高校培養出的優秀畢業生,卻最終選擇將所學知識服務于外省發展,可謂遺憾。“這些畢業生有的是本地人,有的是在這里度過四年大學時光,對山西肯定是很有感情的,所以把這類人才留下,應該要比把外面的人才引進來更容易。”孫艷建議,應當建立人才長效機制,給予本地優秀畢業生更加優厚的待遇,優惠的創業條件,把人才留下來。
科技創新的源頭在高校
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是高校創新的落腳點,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肩負著培養創新人才和提升創新能力的雙重使命。在山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高校應當如何找準優勢,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對此,省政協委員、太原理工大學煤炭化工研究所副所長李忠認為,要充分發揮高校創新源頭作用,通過更有成效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另外,李忠表示,“科技創新關鍵在人,目前我省科技創新不缺人才,缺的是頂尖人才。”李忠認為,雖然目前我們制定了很多吸引頂尖人才的政策,但是距離落實到位還有一定距離。怎么能讓人才引進來、留下來,我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互聯網+思維助力雙創上水平
樂村淘作為服務農民的農村電商平臺,成立至今三年來備受各方關注。作為其掌門人的趙士權時不時會有“新點子”冒出來。針對農村農特產滯銷、賣不出去、賣不上好價錢這一問題,身為政協委員的他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農村最后一公里物流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為此他提出了互聯網+農村汽車的共享經濟形態。“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思維搭建一個平臺,有農特產要進城,有城里的貨要進村的,都可以用這樣的共享模式來解決,這是一種物流上的創新。”
作為農村電商的代表,針對企業發展,在今年的提案中趙士權建議,應適當加大民營企業項目建設固定資產投入,從項目融資、建設用地、納稅返還、運營指導、人才引進、院士級工作站、科研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等方面給予政策引導支持;對互聯網技術類創新研發平臺建設運營給予政策等扶持,鼓勵建設開放式公共服務技術平臺和第三方檢測檢驗機構,并給予農產品溯源標準化體系建設等為代表的重點業務項目給予獎勵補貼等。
成果轉化需要制度體系保障
“發展小微企業,要有挑戰不可能的精神。”省政協委員、山西全安新技術開發公司董事長郭春平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履行委員職責,為山西小微企業發展建言獻策的動力。作為政協委員,結合自身經歷,他提出科技創新不是“人多力量大”,而是依靠人才帶頭,勇猛突破,大眾緊緊跟隨,才能產生科技創新成果的建議。也就是說“關鍵的少數”起著決定性作用,而科技小微企業創新的作用和意義尤其不能小瞧。此外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難落實的問題,他建議要制定科技成果轉化責任制等相關規定,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作為主管部門的考核指標,考核指標落實到明確的部門和個人,對國有企業等下達科技成果轉化的指標,把推廣科技成果列為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其他班子領導工作目標的檢查考核內容,防止科技成果“只開花,不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