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志明
春節期間,迎來又一波消費熱潮。本來該是供需雙方皆大歡喜,無奈一些消費騙局伺機出籠,壞了不少人過節心情。據媒體報道,日前有多地消費者中了“掃碼送禮”的圈套。某些不法分子瞅準了這里頭的“商機”,在店門口擺起兩張放滿“禮品”的桌子,旁邊立起印有二維碼的易拉寶,聲稱只要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填寫家庭住址、身份證號、手機號等個人信息,或者錄制個點頭視頻,就能領走一袋米或者一桶油。但這一掃,就沾上大麻煩了。原來是二維碼被做了“手腳”,一旦掃描,就會被植入木馬病毒程序,面臨個人信息泄露、銀行卡被盜刷等風險。
掃碼掃出風險,已不是新鮮事。共享單車開鎖碼、私家車交通罰單等都曾出現過類似情況。碰上春節消費旺季,人流大、交易密、金額多、百姓花錢圖個熱鬧,求個新奇好玩,就更容易“上套”。
消費者得多長心眼。一方面,牢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切莫貪小失大。另一方面,多了解一些常見的消費騙局,練就一雙識假辨騙的火眼金睛,更要有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越來越豐富,生動繪制出每個人的“肖像”,在各個場景中廣泛應用,騙術的手段也在升級,欺騙性更強,消費者要時時提高警惕,像看緊錢包一樣看緊自己的信息。
監管機構須高懸利劍。比如,對于“假促銷真漲價”的商家,有關部門要加大價格動態監測力度,適時公布價格監測結果,將價格嚴重違法行為列入失信黑名單,并予以公示,方便消費者查閱。再如,對于潛在的消費詐騙,工商機構可協同公安、網信等部門,實現相關信息資源共享,依托大數據提前做出評判,及時發揮預警功能,精準出擊、重拳出擊,建立起不法分子不敢、不愿、不想侵權的監管威懾體系,真正打中攪局者的“七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