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韓雪嬌
周文王時期頒布的《伐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可以稱為“史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令”。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環境保護法》規定,罰款按日累計不設上限,對違法者可采取行政拘留措施,被稱為的“史上最嚴厲的環保法”。2017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被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上。十九大后黨中央樹立了生態保護新目標,即到2020年,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我國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生態保護也隨之不斷出現新形勢、新問題。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完善法制建設,以人為本,依法治污,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障。
一、民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不斷覺醒,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
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關注越來越多,對環境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環保實際行動卻相對滯后。2017年8~10月,全國各級環保部門共接到環保舉報188939件,其中“12369”環保舉報熱線電話115021件,微信舉報44758件,網上舉報29160件。這顯示了群眾越來越重視身邊的環境問題,參與環保的積極性也在不斷提升。然而知易行難,如何把環保理念融入實際行動中,是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小到日常餐桌上節約糧食,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以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代替開車;大到自覺保護水源,愛護動植物,不亂砍濫伐,主動宣傳環保理念。樹立并落實以人為本理念,不斷切實提高環境質量標準,將那些人民群眾關注度高、影響其切身利益的環境問題作為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最終標準。加強環境治理信息的公開力度,鼓勵社會組織和公民積極地參與環保工作,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綠色消費觀。
二、環境污染形勢復雜化,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完善環境保護立法,依法治污
北方地區冬季供暖期間,空氣污染指數時有超標,霧霾問題成為民眾的心頭大患。水污染中總磷污染問題日益凸顯,飲水安全威脅著民眾的生命健康。農用土地土壤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工礦企業及其周邊土壤污染問題突出。針對層出不窮的各種環境污染問題,除了源頭預防,更重要的是必須要用法律手段進行強制性規定。對主要責任人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提升違法成本,落實干部問責制,“黨政同責”,以此“倒逼”地方領導干部轉變執政理念。2017年7月,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的通報對外公布,包括3名副省級官員在內,甘肅諸多官員被問責。通報指出了祁連山污染事件中存在的“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不堅決不徹底”和“在立法層面為破壞生態行為‘放水”等問題,引起了民眾的廣泛關注。要杜絕類似問題的發生,必須完善環境保護立法,使環境治理有法可依。國家層面,要不斷完善、細化現有的環保法律法規,填補部分環保領域法律空白,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繼續改革環保機構管理制度,對環境違法行為采取更嚴厲的行政或刑事處罰,切實起到震懾作用;地方層面,要完善地方性環保法規,在與國家環保法律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因地施策。
三、監管層層失守,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推動環保督察制度法治化、常態化
中央環保督察是由國務院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從環保部門牽頭到中央主導,“查督并舉,以督政為主”,代表國家層面的環保治理決心。2016~2017年的兩年間,中央環保督察完成了對全國31省份的全覆蓋,問責人數超過1.7萬。中央環保督察既有效提升了各方面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又切實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還促進了地方生態文明機制的健全和完善。區域環保督查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時有為了GDP而對污染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現象發生,而且地方環保主管部門執法能力較弱,跨區域環境違法責任難以準確界定。但是中央環保督察畢竟范圍有限,針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問題組織開展專項督察更能發揮其效力,地方環保督察更適于進行長期性、常態化的環保監管。所以,要建立起環保督察工作的長效機制,推動環保督察制度法治化,上升到法制層面,加強督察能力建設。中央環保督察和地方環保督察各司其職,共同監管,專項督察和動態監管相結合,重點問責和干部考核相結合,鞏固環保治理成果。建立生態保護綜合監控平臺,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主動實時監測、預警生態環境數據。
四、環保執法干擾因素多,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提升環保執法能力
環保執法難,一方面是因為生態保護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受“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不敢執法、敷衍了事的現象屢有發生。此外,現行管理體制的不健全,執法人員業務水平和執法手段的限制也是導致環境執法困難的主要原因。要實現“美麗中國”的生態建設目標,首先要樹立陽光執法觀念,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忘初心,對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及時受理,積極反饋;其次要完善管理體制,強化環保部門的執法權利和執法能力,同時加強環保、水利、農業、土地、林業等各職能部門的協作配合能力,司法機關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推進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構建跨地區協同聯防聯控聯治機制;再次要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引進生態保護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加強環境執法隊伍組織、作風、廉政建設,提高基層執法人員業務能力和基本素質,樹立“立場堅定、執法有力、行動高效”執法隊伍新形象;此外,還要運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執法效率,增加執法儀器的配備,加強環保執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
生態文明需要制度保障,“美麗中國”需要法制護航。要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鞏固已經取得的環境治理成果,就必須用法律進行約束,用制度進行規范。以法律“利劍”保護青山綠水,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綠色發展道路,才能早日實現“美麗中國”。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