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間尺
媒體報道,隨著畢業季來臨,學位論文“查重”的生意火爆起來,電商平臺上“查重”價格一夜漲了近百元。而學校嚴把“重復率”之下,付費“降重”服務也隨之滋生,據說花千把塊錢就可以把論文重復率從20%降到0.2%。這樣,一篇不符合學校要求的文章被打扮成了“原創性”頗高的佳作。而且,這幾乎已成了一個“產業”。這些現象令人憂心。
創新是科研的生命,原創性是衡量一篇論文的重要指標。正是出于對原創性的重視,對學位論文進行“查重”不僅是當前大部分高校保證論文原創性的“標配”,而且被很多學術刊物作為評判來稿是否可用的方法之一。確實,在專業越來越細分的今天,每個學者閱讀的文獻越來越有限,評審者的眼力總會存在盲區。用技術手段檢測論文原創性不但必要,而且高效,為衡量論文的學術水準提供了有效參考。
但是,過于依賴“查重”的弊病也是顯而易見的。論文的品質本質上不是由重復率多少決定的。“重復率”與“原創性”也非簡單的對應關系。現有的論文檢測系統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將論文切塊分解后,與資源庫中的內容進行匹配度檢測,所謂“重復率”是以文字相同多寡為基礎的。但是,在絕大部分論文中,同樣數量的文字對學術創新的價值是不同的。
當然,隨著文獻檢測系統數據庫容量的擴大、智能化程度的提升,這些問題或許能得到改善。但只要人類還是學術研究的主體,檢測系統只能提供論文進入評估程序的入場券,最終的判定應由同行專家的審讀來做出。因此,我們也應該正確看待論文“查重”及其結果,在改進檢測系統的同時,調整過于依賴“查重”的心態,才能推動學術探索向更深邃、更高遠處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