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山區、太行山區是山西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山西把整村搬遷作為解決深度貧困問題的“牛鼻子”,從精準識別搬遷對象、新區安置配套、舊村拆除復墾、生態修復整治、產業就業保障和社區治理跟進等6個關鍵發力,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效顯著。
2019年底
3350個深度貧困村將消失
“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搬出窯洞,住上這么亮堂的新房子。”在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古莊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85歲的貧困戶賈記俏老人滿心歡喜。
2017年12月10日,古莊全村人住進了扶貧易地搬遷的新居。
“舊房子拆了,苦日子也到頭了。”68歲的貧困戶侯福蘭說。
山西省扶貧辦主任劉志杰說,去年山西從全省7993個貧困村中,將需要整體搬遷的3350個深度貧困村作為扶貧攻堅重點,分三批實施整村搬遷,在2019年底前全部入住新居。
連日來,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瓦塘鎮的整村搬遷安置點一派施工繁忙景象,一排排二層小樓已具雛形。瓦塘鎮鎮長王志輝介紹說:“這個移民小區占地24.7畝,能安置403人。工程預計8月份竣工,年底前村民們就能住上新房了。”
多方統籌資金
解決搬遷難題
搬遷難,整村搬遷難上加難。“一定要在最難的事情上取得突破。”劉志杰說。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整村搬遷首選了自然條件、生存環境惡劣的33個深度貧困村,包括深度貧困戶215戶456人。
資金投入大是整村搬遷面臨的首要難題,河曲縣33個村整村搬遷和建設移民新村需投入2億多元。“其他的事情盡量往后排,整村搬遷不能差錢。”河曲縣縣長任鴻賓說。
按照國家相關政策,結合本省實際,山西為集中安置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提供人均建房補助2.5萬元,配套基礎設施戶均補助2.1萬元、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戶均補助1.77萬元,配套設施補助統籌集中使用;同步搬遷的農戶,人均建房補助1.2萬元,配套設施可以與搬遷貧困人口共享。
山西采取落實專項補助、統籌整合資金、加大融資力度、多渠道籌集等方式解決搬遷資金問題。
此外,山西在整村搬遷中堅持住新房、拆舊屋“兩手抓”,資金獎補與拆除復墾進度相掛鉤,促進群眾早日搬、主動拆。
“一戶一策”
確保搬遷群眾穩定增收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山西列入整村搬遷的3350個深度貧困村已完成搬遷1196個,舊村拆除復墾460個。
據統計,山西28.47萬深度貧困人口中,65歲以上無勞動力的18.92萬人,家庭成員喪失勞動能力的9.55萬人。劉志杰說,深度貧困村整村搬遷后,為了消除廣大移民后顧之憂,各地政府重視搬遷群眾的后續產業發展,實施一戶一策,確保搬遷群眾穩定脫貧。
對于老弱病殘貧困人口或半勞動力人口,通過公益崗位扶貧、小型公益事業扶貧、獎勵補助扶貧等方式,讓他們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勞務收入。“離開了窮窩窩,分到了新樓房,當上了環衛工,日子好多了!”正在河曲縣城街頭打掃衛生的趙家溝鄉東也村63歲的趙振華說。
針對老年人和傷殘智障等特殊貧困群體,搬遷后采取退耕還林、光伏收益、經濟林項目、承包地托管等捆綁式的辦法,幫助他們獲得資產收益;通過建設老年公寓、與社會保障兜底政策銜接,確保他們搬遷后有穩定可靠的生活來源。
此外,為了解決深度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山西省出臺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幫扶方案,省級每年投入11.7億元,建立“三保險三救助”政策體系,實現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商業保險銜接,繳費救助、醫療救助和特殊救助聯動。
新華社記者王飛航
山西省:36縣將開展法律扶貧
筆者4月20日從山西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山西省司法廳、山西省律師協會將組織全省規模較大、綜合實力較強的36家律師事務所,對接省內36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律師事務所,助力省內貧困縣脫貧工作。據介紹,法律扶貧行動將為被幫扶貧困縣的重大涉貧決策、重大涉貧項目、重大涉貧突發事件以及其他重大涉貧事項提供法律咨詢、論證、建議、糾紛調解等專業法律服務,協助當地律所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法律服務,并幫助當地律師提高法律服務專業水平和執業技能,幫扶活動將持續開展至2020年底。王勁玉
大同市:
縣域幫扶再發力
4月12日,大同市城區結對共建扶貧領導組赴天鎮縣扶貧指揮中心進行首次幫扶對接。這是繼大同市城區與廣靈縣結對幫扶后的又一記新拳。城區是大同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教育優勢、醫療優勢以及在雙創項目上的創新優勢,該區基礎扎實的“三產”服務業可為幫扶助力,突出的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務經驗可供交流共享。今年,大同市城區總結已有經驗,以相對成熟的幫扶機制與天鎮縣結對共建。雙方在對接幫扶工作中達成共識,要輸血、造血兩條腿走路。武菁
晉中市榆社縣:
護工培訓路 脫貧又致富
借力山西省“山西護工”培訓就業計劃,晉中榆社縣去年開展精準脫貧八大工程共25項專項行動,護工培訓就業扶貧即為其中之一。據了解,2017~2020年,榆社縣將完成共計1440人的培訓任務,實現護工穩定就業,帶動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目前已經舉辦的3期培訓班,累計培訓合格288人,均順利實現轉移就業。據悉,該縣確定凡年齡在18至50周歲、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以及貧困家庭中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和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都可以優先參加培訓。對于貧困戶,縣里負擔每人2500元的學費。秦洋 趙素萍
扶貧工作
不能淪為生意
近期中國社會扶貧網開辦了一個“社會扶貧”APP,這是一個連接貧困人口和社會愛心人士、愛心企業的網絡服務平臺。它能夠起到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良好效果。在這個APP上,有一個“愛心人士”的注冊標簽,這本是給熱心扶貧事業的有關人士的一種榮譽表彰。但出乎意料的是,就是一個APP注冊,居然成了一些人眼里的“生意經”。
只要在電商平臺中搜索“社會扶貧網”或者“扶貧APP”,竟出現了20多家商鋪,都標明可代為注冊社會扶貧APP中的愛心人士,并可以刷愛心關注的量。當然,每注冊一個“愛心人士”,商家則要收費3角到1元不等。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種用錢買來的“愛心人士”注冊是完全虛假的,它不僅使扶貧成了一樁“生意經”,也使扶貧成為一種“網上游戲”。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讓人難以接受的情況?我們當然有必要譴責見利忘義的商人,但如果這種情況泛濫開來,出現大量虛假的“愛心人士”注冊,容易使政府接收到不準確的信息,從而對扶貧工作產生誤操作。
但是,商人之所以能夠逐利,說到底還是因為市場出現了縫隙,他們嗅到了這種“商機”。一些基層政府將“愛心人士”的注冊量當成考核硬杠杠,而不是看這些被注冊的“愛心人士”到底為扶貧做了什么事。只要APP上出現了“愛心人士”注冊,就以為大功告成,疏于監管,疏于查證。這種浮于表面的工作追求的是形式主義,自然不可能收到什么效果,也制造了虛假注冊的空間。
幫助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擺脫貧困,同全國一起進入小康社會,是我國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一個重要內容。扶貧脫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工作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但是,虛假的“愛心人士”注冊卻使這項偉大的事業有可能淪為“游戲”,而貧困人口則被這種弄虛作假的“游戲”所愚弄和消費,這顯然是不能容忍的。
要求熱心參與扶貧工作的人到APP上注冊,并且刷流量,只是滿足了工作考核。很多人參與扶貧不是為了給自己弄一塊金字招牌,他們更愿意的是默默地奉獻自己的愛心,說不定這種要求注冊的簡單化做法反而使一些真正的愛心人士打消了獻愛心的念頭。打好扶貧攻堅戰,需要的是基層政府具有扎實過細的工作作風,不能只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對于一些有損扶貧形象的弄虛作假行為,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堅決制止,對于借此生財的歪門邪道,更是應該給予嚴厲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