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育榮 王艷明 李覓
張壽榮,中國工程院院士,鋼鐵冶金專家。祖籍河北定縣,1928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先后參加武鋼一期工程建設,研制長壽高爐的設計和建造,主持“一米七”軋機新技術消化和前工序老廠技術改造和攻關工作。1988年榮獲湖北省勞動模范稱號,1990年“‘一米七軋機系統新技術開發與創新”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個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2年獲光華科技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當選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
矢志興邦工業路 潛心學海北洋航
張壽榮出生于書香門第,由于人生目標明確,加之異常刻苦勤奮,他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成績名列前茅。1945年中學畢業后,出于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痛恨,他根本不考慮日偽主持的大學,而將目光投向了北平輔仁大學和天津工商學院兩所教會高校,并順利通過兩校的招錄考試。經過反復權衡,他最終選擇了以理工科為主要特色的后者,就讀該校的土木工程系,在向工業救國前進的道路上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翌年,他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在北洋大學的招生考試中拔得頭籌,由此躋身這所被譽為“東方的康奈爾”的著名學府,成為該校1945級冶金系的17名學生之一,自此開始接受冶金專業的系統培養。在純正學風的熏陶和名師的不倦教誨下,他學習心無旁騖,惜時如金,除偶爾前往北京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外,大學四年期間他甚至一次都未回過濟南的家。即使是寒暑假,他也一如既往、一門心思地專注于學業。巨大的投入和全副身心的付出,換回的是在激烈比拼之下,年年都拿名額極為有限的獎學金的殊榮。他也最終毫無懸念地以該專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于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夕從北洋大學畢業。
在畢業之際尚未拿到畢業證的情況下,張壽榮積極響應新生的人民政權的號召,服從大局,無條件接受組織的分配安排,于當年7月即赴京參加由華北局組織的華北地區學習團的學習。通過我黨政治理論的宣講和時事形勢的教育,他對即將誕生的新中國形成了更為全面的認識,也下定決心為國家鋼鐵事業的發展竭盡全力。
在專業分配對口的總體原則之下,華北局將他派遣至東北局,前往沈陽報到。時隔未久,他被分配至鞍山鋼鐵公司。同年9月,他前往鞍鋼,其鋼鐵人生之路隨即展開。
兩鋼相繼功臣就 三廠傳承薪火忙
張壽榮至鞍鋼后,被安排在煉鐵廠的生產第一線,從事現場的高爐作業,進行實際的高爐操作。因為設備被多次拆卸搬走,鞍山解放之初,鞍鋼的鋼鐵生產處于停滯狀態,故而他入職鞍鋼之際,企業正面臨恢復生產的艱巨任務,這對剛走出校門,并無實際生產經驗的張壽榮而言,無疑是一次頗有難度的挑戰。
完善技能除舊制 提升管理譜新章
當年國家耗費巨資引進的“一米七”系統,代表了20世紀70年代世界最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和水平,其初衷在于改變國內鋼企生產優質鋼材的短板,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于高端鋼材的需求。但是,受制于各種主客觀條件,長期以來“一米七”無法達到設計能力。為徹底扭轉上述局面,張壽榮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技術攻關,并取得了卓著成效。
“一米七”系統各廠投產后,結合生產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以及技術上的薄弱環節,他加大了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工作的力度,積極推行創新攻關,為武鋼二次創業的實現作出了巨大貢獻。而其主持的武鋼“‘一米七軋機系統新技術開發與創新”項目,也于199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科技界最高榮譽。
在新產品研制開發方面,他組織的“鐵路用耐大氣腐蝕鋼開發”項目,使鐵路車輛使用壽命延長1倍以上,經濟效益每年超過1億元;“稀土鋼開發”項目,解決了連鑄與模鑄稀土加入的工藝問題,開發出一批含稀土低的低合金鋼,使武鋼稀土鋼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獲“七五”國家科技攻關獎;“硅鋼系列新產品開發”項目,開發出與引進硅鋼專利不同的新產品,成功地應用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獲得了國家攻關獎勵榮譽獎。
在著力強調技術升級的同時,張壽榮又花費大量心血和精力致力于武鋼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的主張,圍繞質量大做文章,堅持以質量為導向,在企業內部營造出質量管理文化的良好氛圍,從而使武鋼從追求數量和規模的道路,轉向以質量求發展的模式上來,為武鋼企業實力的壯大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20世紀80年代后期,他又積極推進質量效益型企業的建設,增強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為武鋼的輝煌與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