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平
日前,針對引起廣泛質疑的“我國超過5億人有家庭醫生”報道,有關部門回應,家庭醫生不是私人醫生,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的重要舉措,全國簽約人數目前已完成任務目標,但簽約服務的推進還不平衡、服務質量仍有待提高。話題背后,折射出百姓健康的新需求。
應該說,提高國民健康水平,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家庭醫生是一個突破口。當前,隨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城鎮化和慢性病高發等諸多挑戰,以醫院為中心的醫療模式難以充分滿足群眾需求。居民看病就醫集中到大醫院,“全國人民上協和”的現象,也不利于改善就醫環境、均衡醫療資源、合理控制醫療費用等。從“上醫院”轉向“看醫生”,家庭醫生制度也是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經驗。
當前,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還不夠,也有不少人反映只是“簽而不約”“為了簽約而簽約”,以居民健康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簽約服務不足,居民獲得感不強。提高家庭醫生簽約率,亟須以問題為導向,化解政策“梗阻”。比如,一些慢病患者的用藥只能在大醫院開,家庭醫生沒法開。制度不配套,政策支持不到位,家庭醫生還是進不了家。去年,上海啟動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居民只要選擇家庭醫生就診或轉診,就可享有優先預約就診、慢病長處方、延伸處方等“大禮包”。以居民需求為切入點,用“政策紅利”吸引居民自愿簽約,才能量身打造健康服務。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家庭醫生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從“坐堂醫”到“上門醫”,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擴大覆蓋面只是第一步,服務要跟上,醫生水平也要跟上。讓更多家庭醫生進家來,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為健康中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