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輝
近期,一名美國高中生的畢業舞會照片在網絡上引發熱烈討論。一些爭議的言論里布滿了“文化挪用”“消費主義”等似是而非的“大詞”迷霧,反而模糊了事情的本來面目:一名高中生因為喜歡旗袍而選擇在畢業舞會上穿著,這本身沒什么不可理解之處。而那些無限拔高其背景含義的詞匯,反倒有些令人不解。
很多看似復雜的問題,回到常識就會簡單很多。文化是一種精神產品,沒有誰可以將某一種文化“據為己有”,也沒有誰可以“禁止”他人使用。就以旗袍為例,眾所周知,旗袍盛行于20世紀前半葉,它與滿族旗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近代逐漸成為具有標志意義的中式衣著,同時也受到西式剪裁的影響,產生了海派旗袍等類型風格。單從旗袍本身的演變歷史來說,恐怕也離不開文化交融的背景。
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世界日益成為“地球村”的今天,若繼續用封閉狹隘的心態去對待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無論是拒絕理解他者還是拒絕他者接近自己,都是一種抱殘守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和互動,固執的自我封閉,帶來的往往是落后和衰敗。
即使是在學術界,所謂的“文化挪用”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概念。所以,與其執著于這些看似新潮的概念,不如捫心自問,當我們看著這個美國姑娘穿上旗袍時,有被冒犯的感覺嗎?如果沒有,那答案就不言自明了。更何況,外國人穿旗袍,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在國際高端秀場,許多大牌設計師們也常常在設計的流行服飾中融入旗袍元素。中西文化元素的碰撞,往往能催生令人驚喜的作品。
中華民族本來就是一個海納百川、胸懷寬廣的民族。幾千年來,我們一方面在不斷吸納著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貢獻著自己的文化成就。在交流和互動中,文化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顯現。
進入現代社會,抱持寬容、開放的心態,是對我們文化魅力的最好注解。自我封閉、對他人抱有拒斥甚至敵視的心態,事實上是一種弱者心態。在中國已走向世界的今天,這種心態難免有些不合時宜。文化從來不是空中樓閣,每一個人的踐行和發展,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所以,與其非議美國女孩穿旗袍,不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學習理解自己的文化,展現仁義禮智信的中華風貌。
中央支持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決策部署,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下達2018年免費開放補助資金51.85億元,支持范圍包括全國1854個博物館、紀念館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123個市級和5941個縣級美術館、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41493個鄉鎮文化站、城市社區(街道)文化中心。
據2017年統計資料,在中央補助資金帶動下,全國共有3393家博物館免費開放,占博物館總數的80%以上,年免費參觀6.78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