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深入推進,近年來不少地方和高校院所競相出臺優惠政策,千方百計吸引科技人才。在競爭激烈的“引才大戰”中,有一種傾向值得警惕:只要對方有“兩院院士”“千人計劃學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長江學者”等“帽子”,就往往不去考察其當前的創新實力和未來的創新潛力,爭相引進,并優先給予高額的經費支持和優厚的生活待遇。
重視人才、不惜重金吸引人才無可厚非,但需要考慮的是:“帽子”和“里子”(本事)完全是一回事嗎?“帽子”越大本事就一定越大?
事實上,這些“帽子”的背后大多是我國為了延攬海內外學界精英、培養造就高水平學科帶頭人而實施的重大人才工程。
但是,科技人才評價又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論,簡單地以“帽子”論英雄。因為,評上這些“帽子”的往往是優秀人才,落選的也不一定就沒水平,如果只以“帽子”來衡量,難免失之偏頗。
地方政府和高校院所引進人才,要么是為了提高創新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么是為了提升學科水平、更好培養人才、產出更多優秀成果,因此堅持什么樣的標準至關重要。對于科技人才而言,最重要的衡量標準,應該是其當前的創新能力和未來的創新潛力,而不是簡單地看“帽子”。
當前,國家大力倡導科學家靜下心來、潛心科研,以謀求原創研究成果和核心技術的突破。如果“以帽取人”盛行,可能會使一些青年科學家優先挑選那些“短平快”的項目做,以便早發論文、多發論文,進而早日戴上“帽子”、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如此一來,科學家就很難靜下心來,更談不上潛心科研、十年磨一劍了。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地方政府和高校院所應當牢記引進人才的初衷,堅持“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引進創新能力強、創新潛力大的真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