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全國改善農村人居住環境工作委員會的指導精神,建設美麗鄉村,推進新農村與城鎮化進程,是目前農村發展的主要方向。近年來,我國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在鄉村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實現美麗鄉村的目標,下一階段需以新型城鎮化為統攬,以全面建設美麗鄉村,新型田園城市為導向,調動建設力度,努力實現“兩安三化”的目標,為探索鄉村環境,集中整治美麗鄉村的建設思路制定有效措施,本文綜合我國鄉村建設現狀,并提出建設思路,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美麗鄉村;農村;居住環境;環境建設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與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農村建設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縱觀我國農村地區,發生了巨大改變[1]。從解決溫飽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我國農村地區已取得十分長遠發展。同時,因農村地區交通、人文交流、教育等資源相對匱乏,小農經濟存在諸多局限性,近年來城鎮常住人口激增,造成近年來農村人口勞動力缺失,農村居住環境日益惡化,對我國城鄉發展的整體目標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隨著十九大對美麗鄉村的建設要求,針對農村居住環境改善的重視度正在慢慢提升。
1、農村居住環境的基本內容
農村居住環境的人類聚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自古以來都屬于自產自銷的小農經濟,導致其聚居環境呈現較大的差異性,均建立在對自然地形條件適應的基礎上,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分布均勻,因此農村問題一直都是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研究發現,農村地區聚居分布對環境建設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因此農村地區居住環境的建設應以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通過有效的統籌規劃,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以達到提升村鎮綜合功能的目的。
2、美麗鄉村建設的意義
2.1美麗鄉村建設的指導意義
2013年出臺的一號文件中明確指示,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綜合整治,建設美麗新農村;即“生產發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2]。因此,農村居住環境建設應結合中央指導意見,改善不良風氣,以建設美麗鄉村為核心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四化同步”,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統籌城鄉發展戰略。通過從省到市,由縣到鎮方向逐層落實管理措施,推進村莊環境整治,以展現農村生態美麗為特色,著力建設美麗新農村。
2.2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目標
在滿足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的前提上,按照“培育中心村、提升農村特色”的要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建設圍繞中心村,打造傳統村與特色村并行的新型農村結構網,通過典型示范、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帶動全面新農村建設。
3、農村人居住環境的現狀問題
3.1農村土地污染
隨著我國近年來工業化的全面推廣,城鎮地區對于環境監測的指標越來越高,導致許多企業將工業生產場所轉移到農村地區,農村人群普遍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弱,導致其情況日益惡化。同時,我國非平原地區均為小農自產經濟模式,在田地使用中,大量使用農藥、工業化肥等,導致農田土地污染進一步加劇,隨時間推移,對地下水造成污染么從而影響農作物生產,危及社會安全。
3.2農村地區水污染
農村地區沒有完成的自來水網系統,居民飲水主要通過山泉、河流、井水等方式解決,時常會發生一個或多個村寨共用一處水源的情況,其山泉及地下水普遍未經安全檢驗,同時因農村衛生狀況較差,大部分居民飼養家畜,導致人畜共用水源,造成水源污染,累及多處,加上城鎮污染產業大量轉移至農村地區,導致其農村水污染情況日益加劇。
3.3村容環境
農村地區缺乏統一的環境管理機制,居民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垃圾排放未統一安排排放點,未科學分類,導致家用垃圾、牲畜糞便、燃燒灰燼等均混合放置,且無固定地點,生活用水隨意傾倒在道路旁,日積月累后臭味熏天,導致疾病橫行,引發各種呼吸道疾病,存在多種安全隱患。
3.4生態破壞嚴重
長期以來,我國城鎮與農村發展不均衡,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經濟發展能夠直接映射眾多問題,如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環境污染嚴重等,造成我國多處形成“空心村”,當地管理人員對環境建設有心無力,形成惡性循環,隨著城市化的不斷加劇,多數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導致每年均有不少自然村莊消失。
4、改善農村人居住環境的管理策略
4.1落實資金投入
農村環境整治是一項長遠的工作,因此需設定專項資金,將整治資金列入高級財政預算,由市財政或相關部門制定,做到專款專用,用于改善農村地區居住環境,整合部門資金,保證用途明確,集中投入,形成合力,鼓勵社會各界捐款引資,與當地工業企業協商,補助環境污染費用,將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第一要務,拓寬村級經濟增收渠道,建設資金投入力度。
4.2管理制度建設
健全長效的管理機制,按照村莊人口0.5%的比例配備專業環境管理人員,統一列入財政預算,保障員工待遇合理性,保障基層穩定。對街道、村委會等機關單位設立合理的工作目標,提升其工作效率,細化美麗鄉村建設目標。
4.3建設方向管理
以村莊布點為依據,按照“集中人口,集聚產業”的要求,以農村社區化為方向,打造中心村與特色村的布局特色。選擇相對條件較好、交通較為便捷、經濟模式具有可塑性的自然村作為建設中心,優先考慮鄉、鎮政府所在地,或歷史文化名村等改造提升一批中心村,特色村與傳統村落,執行扶貧,易地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災后重建,庫區移民等項目,重新規劃中心村。
4.4管理生態環境
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如退耕還林政策,加快陡坡治理,推進村莊綠化情況,美化庭院,注意風貌特色,對村、路、渠道、住宅等進行合理綠化,改善村莊環境生態質量與景觀面貌;注意保護古建筑物、村內古樹、特色居民、成片林地與文化遺傳等,形成道路河道有喬木、房前屋后有果木,保護林地。分步開展沿路、江、線、景區的環境綜合治理,加強重金屬對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加大監控力度,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點,打擊非法排放,開展農村塘壩修復試點,全面改善農村水環境,加大土地綜合整治。
4.5居住環境管理
開展村內戶外生活環境改善,推廣節水、節材、節能等技術,對現有農村排水設施進行生理管理,強化農村水源保護,偏遠地(下轉56頁)(上接54頁)區引導農民單獨建設牲畜飼養區,設置相關規定,嚴懲非法行為,提升村莊照明情況,可通過電燈、太陽能路燈、風能路燈等方式進行合理規劃,推廣農村亮化水平。
4.6保障措施
完善創新工作機制,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現階段改善農村人居住環境,推進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成立特別領導班子,對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進行統一領導,核定足夠的人員編制,深入基層,轉變工作作風。強化美麗鄉村建設部門之間的協商機制,相關項目和資金配套保證及時性,確保其能夠使建設取得實效。
5、農村人居住環境建設的具體措施
5.1改善農村水環境
任何環境建設過程中,水資源管理都是其中的核心內容,首先需統一規劃用水分類,根據當地環境將排水渠道、運輸渠道、生活渠道、飲用渠道等進行合理區分,減少水資源浪費,排查飲用水渠道,引導村民養成節約用水、安全用水、衛生用水的概念,從根源上改善水資源污染。
5.2發展綠色生態
發展原生態農作物,減少農藥、工業化肥的使用,降低對農村土地的污染,減少土壤性質破壞,相關管理人員進行合理管控,促進綠色生態發展。
5.3改善村貌
農村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來自于基礎設施不完善,因此建設美麗鄉村需從交通入手,科學規劃村莊交通道路,科學硬化、亮化、綠化道路,完善環境管理措施,禁止農畜在主干道行走,防止糞便污染。清理以往重度污染地區,焚燒致病源,分離畜牧區域,統一規劃家畜圈養,改善人畜同住的情況,建設垃圾分類場,指導村民正確處理生活垃圾,養成環境保護意識。
5.4整體環境建設
滿足基礎建設后,為相應國家對于美麗鄉村的建設方向,需結合當地自然環境、自然地貌、文化特征等因素打造具有特色的鄉村形式,鄉村景觀有別于園林建設,需結合本村家庭聚落形式,我國農村戶型多為一戶一院,結合其建筑特色進行適當的風貌改造,打造庭院風格。根據自然地貌減少建設成本,如河流區域可打造為水鄉模式,傳統與現代并行,打造具有欣賞價值的鄉村形式,提升農村生活環境的綜合質量。
結語:
我國自古是以農業立國,農村人口占比較多,隨著近年來經濟水平的發展,全面交通設施建設完善,及國家政策的扶持,使農村環境的改善成了社會關注的中心。我國目前提倡美麗鄉村建設,應從生態、鄉土、文化等方面統一格局,優化衛生、交通、生態等問題,著力改善農村生活質量,提升生活質量,打造美麗鄉村,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劉恩亮,田朋朋,韓家焜等.美麗鄉村背景下曲村規劃策略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7(6):75-77.
[2]省新農村辦.提質升級建設美麗鄉村打造生態文明幸福家園——敦化市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J].吉林農業,2017,6(19):30.
[3]王先結,方躍,許玉峰等.建設美麗鄉村提升人居環境—潛山縣建設美麗鄉村工作紀實[J].城鄉建設,2017,12(22):15-17.
[4]李昌平.警惕鄉村規劃設計陷入城市化誤區[J].中國房地產業.2014.11
作者簡介:
何紹飛,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