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智
【摘要】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新農村建設體現了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戰略布局,地方特色、生態宜居、科學現代、城鄉一體、統籌協調發展是城市、鄉鎮、廣大農村及偏遠地區對美好生活的強烈追求,注重歷史傳承、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避免同質化、行政干預、粗暴抄襲、工業化野蠻開發式建設是當務之急。
【關鍵詞】生態宜居;集約智能;融合發展;歷史記憶;文脈傳承;地域風情
1、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意義
良渚、殷墟、河姆渡,華夏8000年文明。北京、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中國八大古都3100年建城史,從大唐盛世的長安到大宋東京清明上河的繁華,從改革開放深圳崛起、濱海新區建設到雄安啟動,無不揭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的歷史與城市的發展興衰密不可分。區位、交通、資源決定了城市的格局,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決定了城市發展的方向和進程。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和大規模特色小鎮、新農村建設無不體現著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方向和戰略布局,實踐者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追求。
2、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新農村建設概念
2.1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以解決農業逐步向工業、新興產業、服務業轉型所需發展用地,優化城市周邊經濟發展空間格局、達到產城互動、節約集約、城鄉一體、和諧發展”,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第二階段。以新型產業園區、綜合服務廣場、大型住宅社區、綠化廣場等為標志,其中又以房地產的高速工業化擴張為主要特征,通過大規模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村莊整合改造,為城市擴展創造空間,新型城鎮化是由農業人口占比大的傳統農業社會逐步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城市社會轉變的過渡過程,是衡量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標志,通過農民身份的置換逐步推動合村并鎮城市化生活的進程,2014年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發〔2014〕4號)為綱領全面展開。
2.2特色小鎮:隨著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與之相適應的廣大鄉鎮和農村地區的生活、生產和建設亟待提高,以鄉鎮特色、城鄉統籌、社區建設、協調發展、共同促進、服務均等、共同富裕為目的村鎮建設迫在眉睫,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第三階段。以歷史文化、產業形態、區位優勢、休閑度假、名人故居、特有資源為依托,以古鎮、古城、老宅、館藏、特色餐飲旅游集聚、自然風光、新型綜合產業園等為主要特征。特色小鎮借助地方特色資源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提高地方經濟活力,不斷完善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主要目標。2016年2月2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做出了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部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新農村建設:對城市外圍及偏遠地區村莊進行整體性規劃設計,通過搬遷、新建、改建、修復和完善基礎設施、土地流轉整合等手段,以村鎮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生產需求為目標,建設特色農業,農村集體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綠色農莊,手工藝作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種形式,帶動傳統農業逐步向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發展,打造生態宜居、具有地方傳統及歷史文脈標志的綠色、智能、生產生活田園綜合體模式,逐步邁向城鎮化。習近平:鄉村振興戰略(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脫貧攻堅開啟了新農村建設新篇章。
3、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新農村建設發展趨勢
3.1新型城鎮化:側重規劃和城市設計范疇,從功能、空間、交通、色彩、造型、風格、市政基礎設施配套、綠色智能化等方面進行綜合細致的建筑及市政等配套設計。避免“圈地造城攤大餅”、“大拆大建野蠻開發”、“照搬照抄千篇一律”,目前已由粗放資金推動基本需求類型,進入精細化耕作滾動發展品質提升階段。目前采取PPP、EPC模式和已開始試點即將全面推行的全過程管理咨詢模式。
3.2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小鎮是房地產開發的又一熱點,目前特色小鎮的建設已進入整體資本運作時代,以特色產業和文化旅游等地方資源為核心進行規模化建設,帶動人群城鎮化聚集,助推地方經濟產城一體化進程。避免簡單“造城運動”、“粗暴抄襲”和“一哄而上”。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歷史記憶、文化脈絡,結合地方經濟產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目前采取以大型房地產企業為主導一體化整體設計,分批打造的PPP模式。
3.3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廁所革命、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上升為國家脫貧攻堅之戰。智能化、工業4.0互聯時代的到來,傳統農業已開始邁向特色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及綠色觀光農業為主導的一體化建設方向,以旅游、休閑度假來展示農村的生產、生活、地理風貌,融合體驗式消費來體現美麗鄉村民風民俗、歷史傳承、文化建設、產業發展。打造環境優美,鄉風文明、青山綠水與局部園林景觀交織滲透、海綿環保、舒適宜居的新農村綜合田園。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營打造田園綜合體(農業+文旅+社區)的模式,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4、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新農村建設案例
4.1新型城鎮化:針對鄭州上街通航社區和朱寨社區進行設計實踐,項目被列為鄭州市城鎮化試點項目,在取得了良好示范效應和社會效益的基礎上全市推廣,在鄭州地區首個實現全面城鎮化,為鄭州地區通航產業集聚和發展拓展空間和場地,通航地區由于實現了城鎮化而集約的土地超過3500畝,引進飛機制造、航空研究和材料科技、研發機構及相關產業數十家,形成以通航產業為核心,以舉辦國家航展為媒介,漸進滾動開發的綜合產業基地模式,有效提升帶動當地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同時通航產業園區發展所需的大量就業崗位有效地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實現了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真正做到了產城互動、節約集約、城鄉一體、和諧發展。
4.2特色小鎮的建設,隨著上街區全面城鎮化的完成,除通航產業園外,更多村莊整合出巨量土地資源。根據上街區位特點、產業優勢、結合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以通用航空產業為主導,以裝備制造、智能電器產業、高科技鋁材料研發生產、康養、高端休閑度假、職教人才培養等為支撐,融合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空港優勢,努力打造內陸通航基地,以帶動教育、培訓、商務會展、物流中轉、金融保險、云計算互聯網共享、4.0工業制造、休閑娛樂、高端旅游產業的升級,從而把上街建設成健康宜居、智慧低碳、生態節能、園林化的海綿城市。其中通過五云山康養小鎮、泗水(虎牢關)俠谷風情小鎮的策劃設計來體現山地運動、休閑慢生活、黃河地域風貌、河洛文化、古戰場場景再現、虢國歷史記憶、多民族融合、核心產業集聚的文旅小鎮特色,通過“吃、住、行、 游、 購、 娛、產、學、研、商、展、培”來豐富小鎮精神文化內涵,逐步完善、納新兼容,保持小鎮可持續發展動力。
4.3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建設是城市化進程最后一公里,是城市化進程的神經末梢,它敏感牽動著數億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未來,是改革發展成敗的關鍵,也是脫貧攻堅城鄉一體化的背水之戰。通過《彼岸春曉--幸福源》、《竹林山居--七賢堂》兩個地域不同,產業特征各異,民風習慣有別,而各具魅力的新農村項目的打造,徹底告別傳統村建制體系,融入城鎮社區新生活。《彼岸春曉--幸福源》以黃河濕地特色養殖、高效景觀農業、溫泉度假休閑、有機農莊餐飲、綠色宜居田園社區的建設來實現與農業的深度融合。《竹林山居--七賢堂》則利用原生態自然山水景觀,通過對山野特色民居的改造修復,以花溪步道、碧水清流、山珍果香、冰雪奇緣四季場景為變幻,深度開發竹林清幽、紅豆杉莊、春筍涌泉、橡子果園、獼猴谷地、親子步道、夜色星河、產業博物館、亞洲特大露天礦業場景等資源,打造以文化學術交流、藝術沙龍匯聚、周末休閑度假、健康養生慢生活為目的的民宿基地,帶動村民集聚回鄉創業,把握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實踐之路,把鄉愁記憶描繪在原生態美麗鄉村的建設藍圖中。
5、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新農村建設展望
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新農村建設是城市化必經階段,保留和利用不同歷史文化積淀、民族風情特色,打造各具文化魅力和特質的個性化城市,改變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城市擴張方式和雷同化的城市規劃設計模式,延續城市文脈傳承,保留城市歷史記憶,彰顯特色城鎮文化風貌,凝聚鄉愁記憶、建設美麗鄉村。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目標一定會逐步實現!
參考文獻:
[1]《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2]《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2016年2月2日國務院
[3]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4]《國家級首批田園綜合體試點案例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