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 吳昊 侯艷玉
【摘要】隨著現代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水資源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我們該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實現宜居,推行對城市規劃建設影響低的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本文在論述海綿城市理論的基礎上,從宏觀、中觀和微觀方面對其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構想進行策略分析,以達到實現對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保護的目的。
【關鍵詞】海綿城市理論;城市規劃;實踐構想
為了改善水資源問題,人們提出了“海綿城市”理論。通過海綿城市建設能夠有效緩解城市內澇、水污染等問題,從而實現保護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因此,本文對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構想進行了分析研究。
1、海綿城市理論概述
1.1 海綿城市理論
海綿城市是構建新興城市的初期構想,海綿城市是富含水資源城市的具體形象化的比喻,是一座具有良性水循環系統的城市。海綿城市主要指的是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在對自然環境的適應以及對自然災害的應對上具有良好的彈性。它的具體表現為:在下雨時的時候能夠實現對水的有效吸收、儲蓄、滲水和凈水;而在需要用到水的時候,能夠將之前儲蓄下來的水進行充分釋放,并且實現對水的利用。
1.2 海綿城市理論的內涵
從我海綿城市理論內涵核心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理論內涵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一方面,城鎮化進程和生態效益相結合。海綿城市顛覆了傳統的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立在生態效益的基礎上,與水資源循環相呼應,城市運轉和資源利用相協調。海綿城市遵循著城市生態環境循壞發展規律,旨在實現人與城市、人與資源、人與生態的相統一的循環系統。另一方面,彈性變化應對自然環境變化。大自然的發展千變萬化,規律性和突變性共存,城市的發展總會遭遇環境惡化和自然災害,建立海綿城市,實現城市的彈性變化,能放能收,目的在于蓄水利用和排水防澇,保證城市開發前后的水系統良性循環。
2、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構想
2.1 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原則
一直以來,雨水排得越快越多即是最好的排水防澇方式。然而,這種傳統的排水防澇方式僅僅是解決一時之需,而不是長遠之計。海綿城市理論的踐行需要轉變傳統的排水防澇思路。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規劃的實踐原則中遵循六字方針,即:滲、滯、蓄、凈、用以及排。首先,重視城市規劃的制度建設。完善雨水管理相關條例制度,制定具有指導意義的雨水資源處理利用的規劃引領,并在引領性的規劃下結合區域性的特色發展以及區域性的雨水水系特征而因地制宜。其次,城市建設方法要科學合理,正確界定劃分綠色雨水和灰色雨水,并嚴格規范這兩種雨水在城市規劃當中的利用。確保城市規劃的水文水系在恒定不變的狀態下,不破壞原有的水流濕地系統,原有的水流量和峰值流量要保持穩定,既要遵循的六字方針,又要穩定水流特征,可以采取削減源頭、控制過程和末端處理的手段來調節和控制。
2.2 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措施
城市道路路面的地表徑流量大,雨水大量堆積影響了城市道路運輸功能的正常發揮,也是城市水害污染源頭之一。海綿城市理論應用在城市道路的規劃,旨在完善雨水環境下的城市道路管理,降低雨水堆積對城市交通網絡的影響,并實現路面雨水徑流的排放和利用,既能避免路面積水又能在路面干燥給予水分補充,形成良好的雨水利用循環。首先,對道路兩側的綠化帶的規劃。對綠化帶進行改進,設計成凹式的綠化帶,并建立LID樹池等基礎設施。其次,使用透水路面。道路路面的建設使用透水建材,在考慮路面承載力和路面透水性能的前提下,對受力較少的人行道采用透水性能較好的建材。下凹式的綠化濕地系統,既能達到道路綠化景觀的效果,又能最大限度的吸收道路雨水流量,達到調節地表徑流,充分利用道路雨水的作用。
綠草廣場對城市的地表徑流起到凈化、吸收、滯留的作用,不僅具有較強的水污染治理的功效,還有著改善城市環境的意義。一方面,城市規劃中適當拓展城市綠地廣場的占地面積,尤其是廣場草坪、公園內河湖泊等建設。另一方面,對城市的廣場公園的建設應考慮其與城市周邊區域的關系,建立區域性和整體性相結合的水循環利用開發設施。一是考慮公園和居民區的空間關系和橫豎向關系,不僅實現公園的基礎游憩功能,還能促使公園擁有雨水凈化、調節、利用的管理功能;二是城市廣場作為市民廣闊的活動空間,不具備承載過往車輛的交通功能,應規劃為其具備雨水的蓄水池功能,可通過使用透水路面,在廣場的板塊內部建立雨水的儲存系統,并通過循環設備,利用之前存儲的雨水對附近的綠化及農作物等進行灌溉。
通過對城市內部的水系生態循環系統的調節,強化對水生系統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雨洪管理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第一,城市的濕地建設是有效治理雨洪災害的途徑,而在濕地中建立區域性的雨水集合系統,鑲嵌式的雨洪管理系統,更加體現出了海綿城市的理論在現代城市規劃中的應用。第二,整合城市分散性的區域濕地系統,通過構建連片的濕地循環配套設施實現濕地系統的整體性。第三,水系濕地系統要滿足生物的生態功能,濕地系統不僅滿足了人類對雨洪的管理要求,還要滿足濕地生物的生存繁衍的條件。第四,實施板塊內部的開發規劃。城市板塊內部的規劃是執行海綿城市理論的削減源頭的分散措施理念,在考慮城市板塊的水文水系特征前提下,規劃綠色屋頂、雨水花壇等開發設施。
結語:
綜上所述,打造海綿城市,打造海綿似的彈性城市成為了城市化進程的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設人性化的城市,以促進城市建設向著生態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