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
【摘要】周期比是建筑結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控制信息,周期比側重控制的是側向剛度與扭轉剛度之間的一種相對關系,而非其絕對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側力構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結構不至于出現過大(相對于側移)的扭轉效應。隨著時代發展,現階段建筑方案越來越復雜,其平面形狀也越來越多不規則,因此滿足周期比也越來越困難。理解結構剛度和周期之間的關系,歸納周期比的調整方法,使結構布局更合理,縮短模型的調整時間,為周期比的調整提供參依據
【關鍵詞】建筑結構;周期比;剛度
1、概述
周期比控制什么? 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樣,周期比側重控制的是側向剛度與扭轉剛度之間的一種相對關系,而非其絕對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側力構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結構不至于出現過大(相對于側移)的扭轉效應。一句話,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結構足夠結實,而是在要求結構承載布局的合理性
周期比是新高規的3.4.5條規定,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周期T1 之比,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應大于0.9;B級高度高層建筑、混合結構高層建筑及復雜高層建筑不應大于0.85。
周期比不滿足要求,如何調整?一旦出現周期比不滿足要求的情況,一般只能通過調整平面布置來改善這一狀況,這種改變一般是整體性的,局部的小調整往往收效甚微。周期比不滿足要求說明結構的扭轉剛度相對于側移剛度較大,總的調整原則是加強結構外圈剛度,削弱結構內筒剛度。
2、周期比的調整方法
當第一振型為扭轉時,說明結構的扭轉剛度相對于其兩個主軸(一般都靠近X軸和Y軸)方向的側移剛度過小,此時宜沿兩主軸適當加強結構外圍的剛度,并適當削弱結構內部的剛度。
當第二振型為扭轉時,說明結構沿兩個主軸方向的側移剛度相差較大,結構的扭轉剛度相對其中一主軸(側移剛度較小方向)的側移剛度是合理的;但相對于另一主軸(側移剛度較大方向)的側移剛度則過小,此時宜適當加強結構外圍(主要是沿側移剛度較大方向)的剛度,并適當削弱結構內部沿側移剛度較大方向的剛度。
1)最有效原則: 削弱內部剛度,增強周邊剛度,盡量周邊均勻對稱連續;
2)有較大凹入的部位加拉梁;
3)看看位移,將位移大的地方加拉梁,或者加大梁截面,加厚板;
4)增加外圍梁截面,特別加強角部,和抗震墻部位的梁截面。
電算結果的判別與調整要點:
(1)計算結果詳周期、地震力與振型輸出文件(WZQ.OUT)。因SATWE電算結果中并未直接給出周期比,故對于通常的規則單塔樓結構,需人工按如下步驟驗算周期比:
a)根據各振型的兩個平動系數和一個扭轉系數(三者之和等于1)判別各振型分別是扭轉為主的振型(也稱扭振振型)還是平動為主的振型(也稱側振振型)。
一般情況下,當扭轉系數大于0.5時,可認為該振型是扭振振型,反之應為側振振型。當然,對某些極為復雜的結構還應結合主振型信息來進行判斷;
b)周期最長的扭振振型對應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長的側振振型對應的就是第一側振周期T1;
c)計算Tt / T1,看是否超過0.9(0.85)。對于多塔結構周期比,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驗算,這時應該將多塔結構分成多個單塔,按多個結構分別計算、分別驗算(注意不是在同一結構中定義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個結構)。
(2)對于剛度均勻的結構,在考慮扭轉耦聯計算時,一般來說前兩個或幾個振型為其主振型,但對于剛度不均勻的復雜結構,上述規律不一定存在。總之在高層結構設計中,使得扭轉振型不應靠前,以減小震害。SATWE程序中給出了各振型對基底剪力貢獻比例的計算功能,通過參數Ratio(振型的基底剪力占總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斷出那個振型是X方向或Y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個振型對基底剪力的貢獻大小。
(3)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分析計算周期,地震力時,還應注意兩個問題,即計算模型的選擇與振型數的確定。一般來說,當全樓作剛性樓板假定后,計算時宜選擇“側剛模型”進行計算。而當結構定義有彈性樓板時則應選擇“總剛模型”進行計算較為合理。至于振型數的確定,應按上述[高規]5.1.13條執行,振型數是否足夠,應以計算振型數使振型參與質量不小于總質量的90%作為唯一的條件進行判別。
(4)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樣,周期比側重控制的是側向剛度與扭轉剛度之間的一種相對關系,而非其絕對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側力構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結構不至于出現過大(相對于側移)的扭轉效應。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結構足夠結實,而是在要求結構承載布局的合理性。考慮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來規整的結構平面,從新規范的角度來看,可能成為“平面不規則結構”。一旦出現周期比不滿足要求的情況,一般只能通過調整平面布置來改善這一狀況,這種改變一般是整體性的,局部的小調整往往收效甚微。周期比不滿足要求,說明結構的扭轉剛度相對于側移剛度較小,總的調整原則是要加強結構外圈,或者削弱內筒。
(5)扭轉周期控制及調整難度較大,要查出問題關鍵所在,采取相應措施,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a)扭轉周期大小與剛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無關,只與樓層抗扭剛度有關;
b)剪力墻全部按照同一主軸兩向正交布置時,較易滿足;周邊墻與核心筒墻成斜交布置時要注意檢查是否滿足;
c)當不滿足周期限制時,若層位移角控制潛力較大,宜減小結構豎向構件剛度,增大平動周期;
d)當不滿足周期限制時,且層位移角控制潛力不大,應檢查是否存在扭轉剛度特別小的層,若存在應加強該層的抗扭剛度;
e)當不滿足扭轉周期限制,且層位移角控制潛力不大,各層抗扭剛度無突變,說明核心筒平面尺度與結構總高度之比偏小,應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墻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剛度;
f)當計算中發現扭轉為第一振型,應設法在建筑物周圍布置剪力墻,不應采取只通過加大中部剪力墻的剛度措施來調整結構的抗扭剛度。
參考文獻:
[1]叢北華,廖光煊,韋亞星.計算機仿真在火災科學與工程研究中的應用[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3,23(2):63-69.
[2]劉永軍,姚斌,陳長坤,范維澄.性能化結構抗火設計的若干關鍵問題[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3,22(6):473-476.
[3]Kevin McGrattanb,Glenn Forney.Fire dynamics simulator (Version 4) uers guide [R].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2006,5:1~31.
[4]Dat Duthinh, Kevin McGrattan, Abed Khaskia. Recent advances in fire–structure analysis[J]. Fire Safety Journal ,2008,43:1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