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銀芳
【摘要】在主要依靠管渠等“灰色”設施來排水的傳統城市建設模式中,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雖能快速排放雨水,卻也導致了更多的次生問題。
本研究從國際先進的雨水管理體系出發,以“修復自然水循環”為目標、兼顧“阻止雨徑生成”與“緩解雨徑影響”。著手于雨水管理與環境景觀有機結合,論述了昆山居住小區雨水管理與地形、建筑、植物等景觀要素,與居民喜好等問題的結合。最后,本文以昆山游方弄小區海綿型景觀提升項目為例,進行了雨水管理與環境景觀結合的優化實踐,為昆山老居住區改造中,雨水管理與環境景觀的有機結合提供了具體策略。
【關鍵詞】老居住區;景觀改造;雨水管理;有機結合
海綿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2016年3月,海綿城市試點獲財政支持。
1、昆山的地理特征和氣候及雨水管理進程
1.1昆山的地理特征和氣候
昆山市地處江蘇省東南部,屬北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總面積927.68平方公里。昆山水資源豐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2016年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昆山列入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1.2昆山雨水管理進程
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乃是昆山提升生態文明水平的重大決策。從昆山市住建局獲悉自2011年以來,昆山已實施文化藝術中心、中環高架雨水處理系統、昆山中學新校、康居公園等多種用地類型。
共計13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
2、昆山居住小區雨水管理與景觀相結合
2.1結合建筑
綠色屋頂是指在建筑物的屋頂、露臺、天臺進行的造園、種植植物的總稱,是通過一定的造園手法,營造園林景觀的一種形式。屋頂雨水的水質較好,經過綠色屋頂截留污染物和下滲,形成的徑流可不經處理或者稍加處理后利用,是雨水利用的一種生態的方式。
2.2結合地形
小區的地形既豐富景觀層次,同時影響著地面排水。根據不同的地面坡度可將場地分為平地、凹地、一側坡和緩坡四種場地類型。結合小區微地形的設計,可節省排水設施的修建費用,為排水系統的設計提供更為經濟的可能性。與環境景觀的有機結合也能使空間更富于變化,增強雨水管理的趣味性。
2.3結合水體
居住小區的雨水管理為景觀水體提供水源,同時景觀水體也為雨水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受納體以及凈化和下滲的空間。一般小區內的水體可分為點線面狀三種形式。其中點狀水體主要包括噴泉、跌水等形式。線狀水體包括小溪、旱溪及景觀水道等,是主要的動水景觀;面狀水體,包括湖泊、濕地、大型景觀調蓄池、游詠池等,體現為中心景觀的大面積湖面,有助于在小區內營造恢弘大氣的氛圍而被廣泛采用。
2.4結合植物
結合植物的雨水管理景觀化,其主要形式是雨水花園。雨水花園是一種生態型的雨洪控制與利用設施,是實現雨水收集、凈化和造景功能三位一體的雨水管理技術措施。雨水花園的建造設計以植物的選擇和植物的配置為兩個主要方面。昆山居住小區雨水花園植物的選擇需按照以下的原則:優先選用鄉土樹種,抗污染和具有凈化能力的,既耐濕又能抗旱的,觀賞性好,無毒無刺的植物。在設計應用中要針對昆山的氣候特征,綜合考慮旱、雨季的景觀效果來建造,同時要注重植物色彩、線形、高度變化的搭配,綜合居民的審美要求,形成高覆蓋率、植物種類豐富,色彩明麗,兼顧四季景觀效果和旱雨季特點的搭配。
3、昆山居住小區雨水管理與景觀相結合應用——以昆山游方弄小區為例
游方弄小區位于昆山市中心城區,小區地勢低洼,綠化集中在建筑南側,現狀綠化破損雜亂且綠地缺乏,排水設施老舊,長期淹水。利用老小區改造契機,分步植入“海綿體”,利用“公共空間”為老小區提供海綿功能,是老城區改造打造“多功能復合公共空間”的一個縮影,也是聯合各行業(景觀、建筑、市政等)主動參與海綿建設的推動。設計結合景觀打造多功能復合型綠化,實現80%的雨水收集處理后排放。
3.1MUSIC模型
MUSIC原理:通用雨水處理模型Universal Stormwater Treatment Model (USTM),即根據多年的雨水資料對水文延遲、污染擴散和水流流量的影響和污染物的移除三個主要項目進行數字化模擬。該原理簡明、準確。游方弄項目采用了在澳洲普遍使用的MUSIC來模擬項目設施在昆山以往雨水及氣候條件下的入水、出水頻率及水質改善效果。
MUSIC模型基本結構為:輸入模擬地塊的雨水資料——建立匯水區模塊——匯水區產生的水流進入設施模塊——設施模塊處理后出水或與其他單元模塊對接。
此外,為確定系統浸水時間與植被種類的協調性,進行了系統淹沒頻率及過濾層飽和情況分析。
系統淹沒頻率曲線(Inundation Frequency Curve)系統內“有水”——即雨水花園內可見存水現象(系統水深>0)的持續時間累計不足5%,無淹水問題。
過濾層飽和分析(以過濾層內水位下降至過濾層深度一半視為過濾層飽和狀態臨界值),最長飽和持續時間僅半天(12小時),且飽和現象較少長時間連續出現。
通過以上分析后,絕大多數雨水花園植被均可適應該系統的浸濕頻率。
結論:
本文通過對國外雨水管理方法的總結,探討了昆山地域條件下居住小區雨水管理結合景觀的策略和途徑。總的來說,昆山雨水管理具有降雨量充沛、自然排水受限、土壤適宜面水下滲以及水質污染程度高,偏酸性的特點。
居住小區的雨水管理應提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雨水利用策略,首先提倡小區雨水的自然下滲,建立整體雨水集流和傳輸系統,有效的引導雨水的收集利用,讓徑流污染物的凈化貫穿整個過程。小區雨水管埋應緊密結合小區的環境景觀,通過與小區地形、建筑、水體和植物四種景觀要素的結合恢復場地原始徑流,實現雨水的生態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