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張曉嬌 李嘉晉 王子龍
【摘要】隨著東勝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快速提升,東勝區將園林綠化工作作為建設品質東勝的核心任務之一。本文通過對團結路原有綠化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提升方案,以期為東勝區的道路綠化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團結路;綠化提升;和諧共融
1、團結路綠化提升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東勝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快速提升,東勝區將園林綠化工作作為建設品質東勝的核心任務之一。2017年,東勝區緊緊圍繞品質城市建設,同時,為了迎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針對城區內綠化薄弱環節,重點開展公園廣場、道路節點、居住小區、單位庭院綠化建設及景觀提升,使東勝區城市環境有了較大改善,景觀品味顯著提高。團結路的綠化提升工程也是其中的項目之一。
2、團結路綠化提升內容
2.1設計思路
東勝區城市道路綠地受到環境與空間的局限,在新建和提升設計時,不僅要最大限度的保護現有綠化,還要兼顧景觀的表現。使綠化景觀不僅能夠改善城市的局部環境,構筑城市小區域風貌特色,讓人們近距離地親近綠色,享受綠色。同時還要與城區大環境綠地的景觀特色相協調,使城市道路綠地在自然環境特征與城市建設之中發揮綠地的協調作用,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良好局面。
針對團結路原有綠化存在的問題,本次提升設計按照功能分區的不同,將整個道路綠化景觀分為隔離帶,綠化帶及景觀節點三部分,以“木-花-小品-地形-文化”主線貫穿于整個道路景觀中,充分把握道路綠化存在的問題,因地制宜,與周邊環境相互融合,通過“擴綠”、“增色”、“點景”等手法,提升整體綠化空間的色彩感和豐富度。
2.2設計原則
2.2.1植物的本土化原則
利用當地的鄉土樹種改造人工環境,建立特色的生態園林,增加更多的自然情趣,是現代文明發展的需要[1]。在保證景觀效果的基礎上,盡量選擇一些適合本地生長的抗性較強的樹種,做到適地適樹。
2.2.2植物的生態性原則
尊重植被的自然演替規律,以自然、生態的景觀效果為主導,并在部分地段結合廣場硬質景觀的格局進行植物景觀的營造。通過自然式為主,規則式為輔的生態型種植方式,減少綠化的養護量,為居民提供真正健康、生態的綠色開放空間。
2.2.3景觀的多樣性原則
從景觀的互補性出發,利用植物造景的同時,將公園、廣場等硬質景觀的設計理念融入道路節點設計當中,以提高道路節點的整體效果。在植物配置方面,做到喬、灌、草相結合,并且考慮植物色相和季相的變化,使常綠與落葉結合,觀花與觀葉結合,并搭配部分色葉樹種,充分體現植物的多樣性。在硬質景觀方面,利用鋪裝、樹池座凳、活動區景觀小品等多樣性景觀展現不同視角的空間層次。另外,在部分節點處,在保證功能照明的基礎上,選用特色景觀燈以加強活動場地出入口的標志引導性,盡量做到景觀的多樣性。
2.3提升方案
2.3.1隔離帶提升設計
首先是人行道上的隔離帶,現狀為沙地柏,由于沙地柏的整體效果比較凌亂,整齊度不夠,色彩也比較暗淡,設計中將沙地柏更換為色彩鮮艷,花期較長的粉色矮牽牛,并搭配秋色葉樹種衛矛或金葉垂榆,增加整體的景觀色彩和層次。
其次是機非隔離帶,機非隔離帶現狀為四季玫瑰,由于受前幾年冰雹災害的影響,苗木的長勢一直較差,將其調整為水蠟、金葉榆、紫葉矮櫻組合的彩色綠籬,不僅可以豐富道路的色彩,還能有較為明快的視覺效果。
2.3.2綠化帶提升設計
在烏審街以南的地段,現狀少部分區域為原有綠化帶,景觀效果較好,只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高大的背景喬木和部分彩葉樹,同時將地被調整為草坪,借以提升整體綠化的植物景觀層次和整潔度。
在新增種植區域,通過優化原有的種植模式,用金葉榆、水蠟、紫葉矮櫻灌木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云紋造型綠籬,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蘊藏在植物造型當中,并在局部區域結合色彩鮮艷的時令花卉,借以增強視覺沖擊,為迎會辦節創造良好的氛圍。在中景和背景則搭配金葉榆、紅寶石海棠等彩葉喬木及一些速生和造型較好的高大喬木。通過運用不同種類和不同高度的植物組合,形成整個綠化帶橫向的植物層次。
體育街北至民族西街的綠化帶,面積為0.95萬平方米。設計時,由于道路西側為比較密集的居住區,我們希望建立多種途徑來促進人與植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及交流,增強游覽者的體驗感受,激發人們主動探索、認知植物的意識,縮短人與植物之間的距離,讓人們能從多種視角來觀察植物,了解自然,親近自然[2]。在植物造景的同時,將抽象的硬質景觀融入綠化帶當中,豐富景觀的多樣性和可達性。
2.3.3路口節點提升設計
節點處的設計,注重現狀植物的利用及梳理,以現狀地形為載體,重點進行微地形的營造和下層植物景觀的打造,并在改造設計中適當融入一定的文化元素,從而提升綠化的景觀多樣性及綠化品質。通過樹形和樹葉的季相變化加強景觀可視性,通過運用整形綠籬分隔空間及連續的花境綴塊鑲嵌景石,表現重要景觀節點的綠化景觀,滿足游客近距離觀賞需求及車視的效果。
結語:
城市道路綠地系統的營造不僅要與城市大環境綠地的景觀特色相協調,還應從改善城市的局部環境,構筑城市小區域風貌特色的角度進行考慮,本次提升設計以此為主導,共增加了石竹、美人蕉、金魚草、三色堇、金葉榆、紅寶石海棠、衛矛、大葉垂榆、造型油松等十余種觀賞性較強園林植物,增加綠化面積約4萬平方米。使團結路的綠化帶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城市道路綠地的協調作用,實現人工綠化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融的目標,從而展示城市的特色風貌。
參考文獻:
[1]傅立群.園林植物在造景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07,(11):42-43.
[2]劉家琳,李雄,鄭曦.營造人與植物的共生家園---福州植物園核心區的轉型更新[J].中國園林,2013,29(205):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