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摘要】為適應和滿足上海市生態廊道建設的需求,為維持推進崇明林業建設,優化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覆蓋率,提升生態崇明發展品質,凸顯生態島建設的新內涵、新水平、新境界,崇明縣的廊道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本文以崇明縣新河鎮景觀廊道建設為例,就如何做好景觀廊道建設進行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崇明;景觀;廊道;生態;建設;網絡
1、基地現狀
新河鎮位于上海市崇明縣中部地區,南瀕長江,是崇明島域規劃中崇南分區重要的工業港口型城鎮。東西寬6. 9公里,南北長8. 3公里,南與寶鋼隔江相望,西與建設鎮及城橋鎮相接,東北與長江農場接址。
此次新河鎮生態廊道建設包括六個廊道:團城公路北側生態廊道、陳海公路南側生態廊道、老岸河路生態廊道、北新河南側生態廊道、井亭路兩側生態廊道和唐家灣路北側生態廊道,共計73個地塊,面積合計為649. 02畝。基地現狀大部分為分散農田,周圍分布著村民居住區,地勢平坦,有利于生態廊道建設。
2、廊道建設指導思想及原則
2. 1指導思想
(1)規劃先行,量質并重,穩步推進
(2)三地融合,三綠成網,互促共生
(3)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分類指導
(4)保護生態,弘揚特色,持續發展
(5)科技興綠,生態興島,三效合一
2.2建設原則
(1)因地制宜
根據自身的發展及使用者的需求,合理分配地塊側重點,以居民點集中,鄉鎮門戶等區域作為重點打造對象,其他區域滿足生態林地標準,及其他綠地功能,形成整體的區域生態環境。結合場地條件,合理開挖水系、排水溝,注重就地土方平衡,土方造型,保證苗木成活率的前提下,營造層次豐富的景觀林地。
(2)適地適樹
優選鄉土樹種,優化樹種搭配,合理引入外來優良品種,豐富本地區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新河鎮采用高桿紅葉石楠為特色樹種,合理搭配骨干樹種,彩色喬木(如櫸樹、欒樹、無患子等),背景林(如水杉、銀杏、香樟、廣玉蘭等)。
(3)可續發展
以持續發展為前提,永續發展為目的,保護好原有林業自然資源,延續原有林地建設標準,優化新建林地苗木及功能配置,形成更為合理、健康、穩定的森林群落。
(4)突出特色
以“一鎮一樹”特色原則為指導,突出新河鎮以高桿紅葉石楠為主題的廊道建設思路,結合文化、科普、健身、旅游進行特色打造,形成多功能,復合型的特色生態綠地系統。
3、綠化措施
基于新河鎮廊道、林地現狀,結合崇明景觀廊道總體規劃建設,沿著道路和水系擬打造最具綠樹成蔭、野花爛漫、多姿多彩、愉悅人心的景觀廊道,以高桿紅葉石楠為骨干樹種,結合其他色葉類喬灌木,為新河鎮原有以常綠植物為主的綠色環境中,增添更多色彩,為新河人民提供更多戶外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3.1骨干樹種
高桿紅葉石楠是紅葉石楠的一種,又稱獨干或單桿紅葉石楠。薔薇科,石楠屬。常綠小喬木,高度可達4-6米,樹形以傘狀較多。春季和秋季新葉亮紅色,夏季轉為綠色。從小杯苗的扦插開始,對枝婭進行修剪,保留主干的筆直發育,留其冠頂以達到獨立成桿,樹冠豐滿的目的。高桿紅葉石楠以其筆挺的主干,豐富多樣的樹冠形狀聞名于世。常綠小喬木,高度可達4-6米,樹形以傘狀較多。春季和秋季新葉亮紅色,夏季轉為綠色。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干旱瘩薄,不耐水濕。
3.2樹種搭配
不同路段根據不同現狀要求,以高桿紅葉石楠作為特色樹種,其他鄉土喬木為骨架樹種,每條路段搭配不同的常綠灌木以及花灌木。其中以:桂花、垂絲海棠、花石榴、紫薇、高桿紅葉石楠為主。
不同規格大小搭配:根據苗木市場各樹種的市場情況,調節樹種大小,高低等品種配置。
3.3 成活措施
(1)植前保濕,保證栽合格苗木
生產實踐中成活率的高低與植前苗木是否保濕有著密切關系。苗木出圃后,如不栽植要及時進行假植,以保證苗木體內水分的平衡。若苗木需長途運輸,要對苗木根部進行保濕護理,避免風吹日曬將根抽干。對失水苗木,存在病蟲害的不合格苗木,堅決予以清退,保證栽植合格的苗木。
(2)進行苗木處理,按實際情況適當修剪
苗木栽植前要進行根干修剪,用剪子把爛根、殘根剪掉,爛根剪到露白為止,好根也要稍剪一部分,一防病根處傳播病害,二利愈合,刺激萌發新根。同時修剪枝、葉、干,減少水分蒸騰,枝干剪口處涂漆以防抽干。有條件的工地樹木栽前根系可浸水,使苗木充分吸水,這也是保證成活的有效措施之一。
(3)嚴把栽植技術關
栽植樹木要求按要求挖坑,穴深應相當于苗木根系長的1.5--2倍;同時表心土要分開,盡量不打破原土層分布。苗木扶正入穴回土時,適當上提樹苗,使根系舒展與土充分接觸,再踏實干周的土。苗木栽植深度一般比在原苗圃內埋土深度略深。
(4)栽后及時澆水
苗木新植后,立即澆定根水,要求澆透澆足,待樹盤內略干時,可加細散土或雜草覆蓋,減少蒸發,四月份可澆二遍水,五月份再澆一遍水就能夠保證樹木正常需水,提高成活。
3.4 生長效果措施
(1)扶正培土
對于傾斜的樹木應采取措施扶正。如果樹木剛栽不久發生歪斜,應立即扶正。否則,落葉樹種應在休眠期扶正,常綠樹種在秋末扶正。
(2)水分管理
主要是灌水和排水。多雨季節要特別注意防止土壤積水,高溫干旱時注意抗旱。對于枝葉修剪量較小的名貴大樹,在高溫干旱季節有必要通過樹冠噴水增加冠內空氣濕度,從而降低溫度,減少蒸騰,促進樹體水分平衡。
(3)抹芽去萌與補充修剪
在樹木移栽中,經強度較大的修剪,樹干或樹枝上可能萌發出許多嫩芽和嫩枝,位置不合適的應盡早抹除;對受到損傷或其他原因導致的枯梢應及時疏除或剪至嫩芽、幼枝以上。
(4)松土除草施肥
按樹木實際生長情況,可結合松土進行除草,每20-30天/次。在移栽的第一個夏季可以在土壤中施用化肥稀釋液,但施用的肥料不能太多、太濃,防止過量。
3.5 注意事項
(1)適當土方造型,合理開挖排水溝、保證苗木成活率。
(2)按照公益林建設標準(郁閉度不低于 0. 2 ),廊道建設景觀化處理。
(3)以高桿紅葉石楠為特色樹種,合理配置彩色喬木(棒樹、楓樹、栗樹)以及常綠喬木(香樟、廣玉蘭、女貞等)、沿路林下搭配常綠灌木和花灌木及種植多年生草本植物,豐富廊道的林相樹結構和景觀效果。
(4)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風俗民情,離居民點近的區域建設花灌木(白花的除外)。
4、 分區建設
4.1 團城公路北側生態廊道區域
區塊位于團城公路北側,紅線范圍內包含井亭村19-1—4#地塊、21-1—5#地塊,總占地85. 45畝。紅線范圍內農田與廢棄魚塘,基地北側為一條水溝,周邊為基本農房。場地內部做到土壤平和,適當做微地形,創造豐富的生態空間。
根據項目基地現狀,建造一條供居民散步的環道,布置一些休閑空間,滿足居民的休閑活動需求,地形局部調整,打造景觀多樣性。開挖景觀河道,不僅具有景觀觀賞性,而且與外面河道連接,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統。
在團城公路北側,紅線范圍內包含天新村1——7#地塊。該地塊以高桿紅葉石楠為基調樹種,在入口和景觀軸等重要節點孤植、列植形態優美的高桿紅葉石楠。節點區域采用組團式群落種植方式,適當點綴花灌木和球類灌木,構建復合層次植物景觀。地塊內片植香樟、廣玉蘭、栗樹、無患子、棒樹、池杉、落羽杉、銀杏、樸樹、烏柏等植物,營造豐富的色葉季相變化。在步道兩側叢植櫻花、玉蘭、紫薇、紅楓等開花類喬灌木,打造繽紛多彩,富有趣味的綠廊景觀。濱水區域種植濕生植物,并點植垂柳、水杉、池杉等耐水濕植物,形成自然生態的植物群落。下木以大面積撒播多年生花卉二月蘭、波斯菊、白花三葉草、紅花醉漿草等為主,營造生動自然的植物風貌。
4.2 陳海公路南側,紅線范圍內包含新梅村4#地塊。
紅線范圍內基地是荒田和廢棄魚塘,南面為民宅,西面為道路與林地,北面為林地。設基地靠近居民區,適宜營造自然風貌的休閑綠地景觀。現狀靠近河流,宜打造濕地景觀,水系與外部河流連接打造良好的排水系統。建設環形游步道,局部建設提供居民停留的景觀節點。
非重點區域以層次豐富的苗木種植為主要景觀特色,選取高桿紅葉石楠為骨干樹種,在靠近城市道路區域,喬灌木搭配,營造出開合有序的植物空間效果。下木以大面積撒播多年生花卉二月蘭、大濱菊、波斯菊、白三葉等為主,營造生動自然的植物風貌。
在施工中,盡量不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局部保留原有溝壑,適當做微地形豐富生態空間。
4.3 老岸河南側,紅線范圍內包含新梅村 9#、新梅村 10# 地塊
總占地 72.28 畝。紅線范圍內基地南面為民宅,北面為老岸河,東面為道路。基地靠近居民區,且現狀有豐富的水系,保留原有水系建設成生態濕地,營造自然野趣的景觀環境,建設景觀環路,供居民休閑散步。
4.4 井亭村 1~5#、井亭村 18、23# 地塊
總占地 60.19 畝。現狀范圍內是荒田和廢棄魚塘,西面為道路,東面、南面為民宅。基地靠近居民區,且現狀有豐富的水系,保留原有水系建設成生態濕地,營造自然野趣的景觀環境,建設景觀環路,供居民休閑散步。局部堆坡處理,結合地被草花豐富景觀空間。
4. 5 唐家灣路北側生態廊道建設區域
紅線范圍內包含興教村1—3#地塊,總占地21. 8畝。現狀范圍內是荒田和廢棄魚塘,周邊是居民宅。基地靠近居民區,且現狀有豐富的水系,保留原有水系建造成生態濕地,營造自然野趣的景觀環境,建設景觀環路,供居民休閑散步。局部堆坡處理,結合地被草花豐富景觀空間。
5、水系建設
水系開挖的地塊需具備一定現場條件,位置需方便接外部水系,地塊最窄面寬度不小于30米,水系呈自然斜坡形式,開挖深度不超過1. 6米,常水位高程2. 8米的情況下,水面寬度不超過4米。 開挖水系利于場地土方平衡及景觀地形營造。植物種植滿足林業種植要求的同時,注重喬灌木搭配,采用組團式種植營造多角度觀賞均能呈現植物層次的綠化景觀。
地塊最大寬度小于30米,且場地條件不利于水系開挖,采用標準種植方式的同時注重喬灌木層次搭配,排水溝開溝方向需垂直于進場道路或外部排水系統,溝渠面寬、底寬、深度分別控制在0. 5-0. 8m, 0. 3-0. 4m, 0. 3-0. 5m,數量根據實際地形和喬木種植方式而定。
6、標識系統
標識系統的建設及選樣需體現當地特色,滿足功能性同時,主要表達生態及創意。
結語:
近年來,隨著崇明縣相關城鎮規劃,以崇明三島路網(“三橫十五縱”、陳海公路、其他骨干道路等)、水網(一環、五湖、二十九豎)周邊綠地空間為主體,沿路、沿河重點打造生態廊道,將周邊的公園、綠地、林地、河道等有機串聯,形成組合有序、結構合理,功能協調的林業系統網絡,充分發揮綠地的綜合功能,達到保護和改善島域生態、優化人居環境的基本目標。通過崇明縣新河鎮生態廊道的建設,達到林地建設標準,增加森林資源的總量;在確保生態前提下,兼顧生態、景觀和防護功能,增強市民獲得感和感受度的林地,為將來林地進一步提升為森林公園、郊野公園、綠道建設等綠色空間奠定基礎;同時,構建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和良好的生態空間,確保森林資源經營可持續發展。(本文作者系上海新景綠化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