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孫宇軒
【摘要】要想理清吉林省民居的問題,先要說一說中國民居建筑的現狀、意義。在此基礎上從石器時代開始,講述有關吉林省民居的居住建筑,希望可以對當前的建筑有所指導,讓民居建筑可以保留其傳統性。
【關鍵詞】吉林省民居;居住;建筑簡史
1、中國建筑發展簡史
當前,建筑材料快速發展,傳統的建筑材料受到各種挑戰,各樣的材料影響至農村,在新建設的民居中,極少見到傳統形式的樣板,只能見到的只所剩下的古宅。這些年因為建筑業的不斷發展,農村和城市聯系也非常密切,城市建筑發展改變了多年所保留的建筑風格,所替代的現代的樣子。而這樣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文化性、精神性。
2、吉林地理特點
吉林全境在我們國家的東北地區的中心,東半部山岳連綿,有長白山作為天然的屏障,地勢比較高。在西部,則有部分是坦蕩的平原,屬于松遼平原的一部分,松花江由北而流,從中間流淌而過,讓吉林成為了一個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在境內,有多個少數民族,如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等,漢族多數是在清代中期、后期,由山東、山西、河南等一帶的居民到吉林謀生、開荒的農民,散居在各鄉鎮,成為吉林的主要居民。
吉林非常寒冷,在其房屋構造上,除采用了保溫構造以外, 在室內還要有取暖用的設備,讓其可以散熱以此保持室內的溫度。當地居民創造了火地、火墻、火坑等防寒的設備,讓室內的溫度增加,以此抵抗寒冷的冬天。
3、吉林省民居居住建筑簡史
3.1石器時間的居住建筑
吉林省很早就人類居住,最早能追溯到屬于北方細石器文化的舊石器時代。如吉林顧鄉屯何家溝曾發現人類用火的痕跡。
根據考古發現,全境內存在大量的石器文化,屬于北方的細石器文化。在顧鄉屯何家溝就發現了有人類用火的痕跡。當時吉林地區所居住主要都是深穴,后來發展到半穴位。之后的各時代,都前期的小聚落結合而成大部落,成為了穴居的主要方式。
在舊石器時代,吉林的原始人類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直到新時期時代,人類才開始逐漸學會定居和尋找居住場所,從陰冷潮濕的穴居中解放出來,從深穴(豎穴)發展到半穴居。他們以氏族和部落為單位,把村落和居室選擇在靠近河、湖、海的高地或山坡上,因為這里甘爽怡人、便于飲水和覓食。
在對距今7200年前的新樂下層文化(新樂下層文化孫分布于下遼河流域的一支新時期時代考古學文化,因1977年最早發現于沈陽市新樂遺址而得名[19])的考古中發現:當時的半地穴居室平面有圓角長方形、長方形和圓形的形式,建筑坐北朝南設置,屋內有燃炕痕跡,并且有些住所的墻壁和地面經過燒結,使其平整堅硬又有防潮的作用。
3.2春秋戰國
據《長春縣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長春地區的居民以肅慎族為主。并且古代長春還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先后有肅慎族(肅慎南支)、扶余族、高句麗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滿族在這里生息繁衍,從事農牧業生產活動。史籍《后漢書·東沃且傳》、《三國志·沿傳》都記載當時在長春一帶穢族等多個民族活動的情況。
3.3西漢
西漢初年,扶余人成為長春地區的主體居民。于公元3世紀建立了政權,史稱扶余國。其王城就在今長春市農安縣一帶。東漢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萬戶,總人口約20萬。扶余王城是木柵城。城市形狀是圓形。扶余王城分前期和后期。前期王城在吉林市,后期王城在長春市農安縣。西晉以后扶余國勢衰落。
3.4唐朝
北魏至唐初,東北東南部建立高句麗,原來的扶余故都為高句麗的扶余府。668年,唐破高句麗。713年,肅慎族的后裔粟末靺鞨建立了渤海國,并設5京15府62州,在原扶余都城所在地設立扶余府。
但是從最開始的肅慎族、扶余國、高句麗、渤海國至后來的契丹女真等時期,數千年來吉林省當地居民的居住方式仍為穴居,且開始定居生活,生活方式主要以豎穴為主。人們自地表垂直挖掘穴坑,故稱為豎穴。豎穴挖成后,用樹干、樹枝扎成骨架,作為屋頂蓋到穴口上。然后再在骨架上披滿植物的莖葉。豎穴整體呈錐體,上尖下寬,保溫性良好,是原始人類發明的原始建筑,且不需要復雜的建筑技術。 其建筑穴口頂蓋的技術和方法,是后代建筑屋頂的雛形。
扶余國時期,開始有城的建設。城用圓木圍成方形,城內建有宮室、倉庫、牢獄。《滿洲旅行記》載:“其城城周以圓形木作為城柵,也有宮室和倉庫的建筑。”
勿吉是一個小的部落,時期大約在北魏時期,當時的居住情況據《隋書》記載:“其地下濕,筑城穴居,屋形似冢,開口向上,以梯出入。”
高句麗時期的住宅建筑有“婿屋”的制度,婿屋是女方家庭在婚前在自家大房子后方建附屬住房,名為婿屋,女婿需自名跪拜,方可求娶入住。高麗時期的住宅建筑大多簡陋矮小。“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冬月皆作長炕,下燃熅火取暖。”在集安東臺子發現的高句麗住宅遺址大多是四周有回廊圍合的長方形的住宅。房屋東西端各搭有火炕,炕面低矮,并有與之連接的煙囪立于墻外。據考古資料記載,肅慎族是火炕的最早發明者,高句麗與肅慎相鄰,因此也較早使用火炕取暖。
渤海國是唐朝的附屬小國,故采用唐朝制度。該時期的居民擅長種植園林,《欽定滿洲源流考》中記載:“渤海富家往往為園池,植牡丹多至二三百本,有叢生數千,皆燕地所無。”書中還記載屋皆就山墻開門,民宅大部分是穴居。
契丹原是游牧民族,在唐朝末期吸收漢族先進文化而逐漸強盛,所以遼代時期的建筑較多的保留唐代建筑的手法。佛塔中的密檐塔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其居住建筑據《契丹國志》記載:“契丹五節度,屬女真部族,皆雜處山林,尤精戈獵,有屋舍,舍門皆于山墻下辟之……”。
3.5元清時期
后來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大金國。當時的居住建筑據《金史》記載“女真俗以樺皮為屋。”《北盟會編》:“其俗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棚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樺樹皮,或以草綢繆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南向,環屋為土炕,熾火其下,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
在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時期中,吉林省的居住建筑大量使用堿土結構,有一些建筑是磚石結構,而且當時開始用瓦片制作屋頂,瓦片分為板瓦和筒瓦兩種,上面花紋繁多。只是如今留下來的遺跡較少。
從17世紀開始,吉林地區為女真族的居住地,其住宅建筑跟清朝滿族的民居類似。
結語:
住宅設計的模式所存在的意義在于讓傳統居住模式可以適應新時代居民需求,其豐富了當前幾乎千篇一律的居民模式。傳統居民也為住宅設計增加了更多的選擇,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現有的民居是我們國家豐富的財富,其消失是不可估計的損失,住宅類型設計的出現給民居保護添加了新的血液,給居民在新時代下開啟了一個可以更好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李未.河南與吉林回族民居空間形態比較研究[D].吉林建筑大學,2016.
[2]孫佳.吉林傳統民居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立面裝飾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