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和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有關工作。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是推進“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投資效益、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地方在工程建設審批制度改革方面進行了探索,在提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率、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也要看到,當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還存在手續多、辦事難、耗時長等問題。
今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開展提升辦理建筑許可指標排名專項行動,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再壓減一半”。按照國務院的部署要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起草了《關于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的通知》,5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審議通過,將于近期正式印發。
此次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進行全流程、全覆蓋改革,通過構建統一審批流程、精簡審批環節、完善審批體系、強化監督管理等措施,進一步規范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減一半”的目標;及時總結試點地區經驗并向全國推廣,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國建立統一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和管理體系。
下一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按照《通知》要求,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試點地區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導和考評,確保改革措施落實到位,按時完成改革目標。
告知承諾制
告知承諾制度是這次改革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也是這次改革的一個亮點。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推行告知承諾制的改革,對于政府轉變職能是非常關鍵的,能夠有效加快審批速度,讓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讓企業獲得便利。告知是政府把基礎工作做到位,然后把各項建設項目的要求、標準制定清楚,同時公開這些要求和標準,這樣給我們實行告知承諾制度打下很好的基礎。
第一方面,審批部門要公開條件、標準,先由政府告知建設單位具體的建設要求,然后再由建設單位承諾,按照政府提出的這些標準進行建設,審批部門可以直接作出決定了,這樣可以節省大量時間。
第二方面,政府在審批以后,要加強監管,在一定時間內,政府要通過監管來看建設單位是不是按照承諾的內容、要求和標準進行建設。關于告知承諾制的范圍,即將要印發的《通知》里,要求試點地區公布實施告知承諾制的清單和具體要求。我們考慮到對于事中事后監管能夠糾正的而且不會產生嚴重后果的審批事項,可以實行告知承諾制度。比如說對于已經實施區域評估的工程項目,相應的審批事項可以實行告知承諾制,比如對于地震安全性評價、地質災害危險評估、環境影響評價、節能評價等等,區域評估基本上都有標準和要求了,把這個標準和要求告訴建設單位,建設單位根據這些要求進行承諾。
告知承諾制不是一諾了之,也不是輕諾寡信,特別考驗的是政府的能力,事后一定要監管到位,看看承諾是不是實現了。政府的工作力度是要加強的,這樣就改變了過去一批了之的做法。這是一個重大的改革事項。
政府事后監督管理
政府職能轉變,要同時重視審批和監管,放管要并重,這是這次改革也是十八大以來改革的重要目標。審批放寬的同時監管要到位,所以要建立適應這種審批制度改革的監管體系,來達到創新的同時能夠保障公共利益和質量安全。
有幾個辦法,第一,我們要全面推行國務院一直要求的“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加大監管檢查力度,嚴查違法違規行為。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加強對行政審批中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第二方面是加強工程建設過程中市場主體的監管檢查,維護市場秩序和建設項目安全。第二,實行告知承諾制度,一定要在限期內檢查到位,看看建設單位是否履行了承諾。第三,要加強信用體系的建設,推行“黑名單”制度,把企業和從業人員的違法違規、不履行承諾的不良行為向社會公開,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機制。第四,用一些新型的手段,互聯網+的監管模式,來提高行政監管的效率,主要是拓寬公共監督的渠道,來形成政府、市場、企業以及社會共同參與的監管格局。(本刊記者林鳳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