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元
【摘要】淺析氣候與歷史對東北建筑形式的影響,并分析了東北建筑的形式和院落特點,并從文化方面對東北建筑的形成闡述了觀點。
【關鍵詞】地域文化;地理氣候因素
1、東北地區的氣候特點及發展歷史
1.1 氣候特點的影響
我的老師曾說過:“氣候是人類文化的原動力、人口遷徙的主因、能源的主宰以及區別國家特性的重要因素。”這些觀點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應了以氣候為代表的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
東北地區位于北緯40°~60°之間,地處亞歐大陸的東部邊緣。其氣候特征是:具有寒冷而漫長的冬季,溫暖、濕潤而短促的夏季,由于距離東西伯利亞較近,使之成為了同緯度最寒冷而且溫差較大的地區。
1.2發展歷史
東北的歷史,就是各少數民族、部落之間不斷的遷徙、融合,斗爭的歷史。這種長期極不穩定的狀況對于社會制度的形成極其不利,再加上氣候的惡劣,阻礙了中原文化向北方傳播,而且沒有給予中原核心文化得以滋潤生長的文化基礎。
這種情況直到清初的入關政策才有了轉機,中原移民遷徙到東北地區后,這些勞動人民將當地的地域環境以及原住居民生活觀念融合到了中原文化之中,逐漸孕育了自身的特色文化和建筑形制。
2、東北漢族建筑與氣候和文化的關聯性
東北自古流傳下來的諺語是這樣形容民居建筑的“高高的、矮矮的,寬寬的,窄窄的”。這其中的“高高的”是指房屋的臺基較高,臺基高了可以防積雪保護基礎;“矮矮的”是指房屋室內的凈高要適當低些;“寬寬的”是指南窗要寬大,以便獲取更多的陽光;“窄窄的”是指房屋的進深要窄,這樣才能取暖。
2.1建筑呈“防御型”
在大家的印象中,東北的響馬子——土匪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確這些馬賊也給東北的居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由于東北地區常年處于戰亂之中,因此人們在建造房屋的同時要想著如何抵御那些強盜,于是促成了東北民居建筑內向的建筑形態。
其中以鄉村住宅更為顯著,不僅院墻高大,還在院墻四角修建炮樓做“防御工事”,而且院墻一般要4~5米左右,厚度也較厚,這是為了防御馬賊之用,這些炮臺和院墻多用夯土建成。這是與北京的四合院和南方的民居一種截然相反的形制,北京的四合院的院落圍墻只是一種空間限定作用,而南方的圍墻大多就是建筑本身。可以看出由于社會環境的動亂,造就了與其他地方建筑形制截然相反的一種“防御型”建筑。
2.2東北院落空間特點
雖然都是院落民居,但是東北的建筑有著完全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的空間形制,對于院落大門的設置,外院與內院的尺度、規模等等有著較大的區別。
北京四合院的院門多是根據風水理論的吉兇方位而定,但是東北大院改設院門于南向正中則是更多考慮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便性——馬車的進出。東北的院落給人的感覺是尺度大、開闊,這與東北地區冬季寒冷漫長,很多生產勞作不得不在室內進行有關,外院的廂房就多被用作磨房、碾房、倉庫、馬廄等,而院落也就相應地用于停放車馬、擱置工具等,故對于院落空間的尺度要求也就相對開敞,而北京四合院的院落主要是一種過渡空間,因此尺度也相對較小。東北院落后院是特別開辟出來的一塊場地,用來囤積糧食,因此在建筑與圍墻之間會開辟出來一條通道,形成院墻與建筑相分離的布局,這與中原那種房屋和院墻相結合的形式有著較大的區別。
在陜西窄院的視域范圍內是看不到天空的,進院可見天空范圍的角度也相對偏小,而東北的漢族大院跟其相比較而言,可見的天空面積較大,院落的空間限定感較弱,缺少進院的嚴謹布局和陜西窄院的封閉性。這主要緣由東北地區的冬季太陽高度角偏低,住宅建筑間如果拉開較大的空間可以方便院落和內部的住宅爭取更多的日照。故東北漢族民居中的正房與廂房之間都要留有一定間距,廂房的布置要盡量避開正房以不遮擋到陽光。
2.3東北建筑院落“有機生長”
方形合院的院落形態是東北漢族傳統民居對于中原民居院落形態的一種繼承,院落整體由前院、內院、后院、門房組合而成。但是東北的合院卻有著它自己獨特的地方——建筑可以跟據一種基本形態(廳堂、門房與廂房圍合的基本單元),沿著軸線或橫軸無限的發展、擴大。這主要由于東北地區土地寬闊、人口稀少,建造時多采用軸線布局方式,因此可以根據院落的鏈接組織方式進行擴張。
東北的三合院就是這樣產生的,當人們需要更多的空間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房間時,就會在正房的后面再加上一個“三合院”,形成“后正房”。這完全不同于南方的局促空間,當家里添加了更多的人口,南方建筑更多的是在已有的空間里劃分出一部分,這是由于他們的居住人口密集,而東北的這種無限式添加方式給了人們更多的私人空間,同樣也符合中國那種傳統思想“四世同堂”的儒家思想。
2.4東北建筑與文化的聯系
明、清以來,東北的漢族居民多為來自華北和山東的移民,其中大多是得罪了朝廷的“流官”,還有就是闖關東另謀生計的“徙民”,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使得他們在建造建筑上沒有了中原那種嚴格的禮教束縛,因此我們可以看見很多獨創的建筑形制和建構手法。
在這里生活的居民,要忍受伐木狩獵、采參挖礦、大野耕牧的辛苦勞作,,地廣人稀的自然環境和嚴酷的氣候,使得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為休養生息、調節身心、以便長期與自然環境搏斗,于是水到渠成的發展成東北民間的俗文化,這種俗文化包含著帶有幽默、戲謔、調侃、狂歡的喜劇特征。同樣這種文化也表現在建筑的豪放上和不太注重細節,建筑沒有了官式建筑繁瑣的斗拱和懸挑,只有最實用和最簡潔的結構,立面也沒有了太多的裝飾,就連那些所謂富宅也盡量的簡單,也許當人們要和那么惡劣的氣候做斗爭的時候,就不再那么注重的細節,只有生存的本性了。
結語: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你無法斷定風俗與建筑形制究竟是誰影響了誰,我想這是一個相互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存在許許多多的有趣的風俗和建筑。了解歷史,感受歷史,尋找歷史,然后再創造歷史,我相信用心去感受這片土地的文化,便能給予我們未來以啟示。
參考文獻:
[1]郭巖,呂作民.白城學院學報,中文學,《東北文藝現象與東北文化》
[2]范弘.社會科學戰線,建筑學,《梁思成與東北建筑》
[3]周立軍,陳伯超,張成龍,等.中國建筑出版社,建筑學,《東北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