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制定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戰略性任務,更加明確了兼顧傳統文化傳承的現代生態文明建設,在新型城鎮化進程當中的重要性。本文立足于當代人居環境科學的發展,從三個方面詳細剖析了該學術方向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居環境科學;山水文化體系;意義
“神州大地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衍生棲息的地方……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了基于山水文化理念的環境設計觀、各賦特色的環境意境的創造及其所表現的城市文明,在世界城市史上應占有光輝的一頁,這些尚有待進一步發掘……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既富自然景觀之美,又兼人文景觀之勝,呈現出我國獨有的、尚待進一步發掘的山水文化體系與中國民族的人格精神。”[1]
1、理論認知和實踐認知的難題
從吳良鏞先生的這段文字中,我們能夠看出:1)深入總結中國古代人居環境建設理念,是建構當代中國人居環境科學體系的重要理論來源;2)準確地、清晰地還原山水文化體系之構成樣態與工作原理等,是展開這項研究的關鍵前提;3)傳統空間與人格精神的塑造,或與這套山水文化體系存在深層次的邏輯關聯,仍有待發掘。
通過進一步了解中國人居史和閱覽眾多歷史城市的地方志,我們更能體會到,山水文化體系對于傳統空間實踐的滲透是極為深入的、復合的[2-4]。其中既包含經驗現實世界的治理(“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亦包括超經驗現實世界的精神追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歷史上著名的山水城、山水園、山水畫、山水詩等不甚枚舉,從嚴格意義上講,它們共同構筑的并非是一套單純的科學技術體系,而是一套具有民族文化屬性的傳統空間哲學體系(現實與精神空間的交融系統),然而如何客觀、系統、簡明地詮釋其內涵,成為一個理論認知難題。
另外,不同自然環境、歷史背景下的人居環境發展歷程總存在多方面的差異性。傳統中國人在不同空間營造場景中,對山水文化體系進行要素提取、組織、表達、呈現的復雜過程又豈能等同劃一?所以,一套精煉的理論認知體系,是否能夠逐一應對傳統空間實踐的差異性、復雜性,即能針對不同空間實踐案例進行解析、定位、比對、聯系,進而提升為一套多元融貫的實踐認知體系,仍有待深入研究。
2、建立山水文化體系認知方法的意義
2.1建立哲學認知方法,為中國人居史提供一種新的詮釋維度
當我們對山水文化體系提出如何認知的問題時,就已經引入了某種哲學方法論問題意識。即和過去中國城建史研究常常針對某一案例、某幾個案例進行營建思想歸納不同,本文所倡導的學術方向,其力圖實現的,是將相關信息、案例納入一整套相對客觀、簡明、融貫的認知體系,避免含混國學話語之誤導(諸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類),進而方便其他學者快速、直接地深入體系,展開相關研究工作。
2.2整理傳統環境思想,為當代人居環境建設提供寶貴經驗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在適應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環境時,創造了多元的人居環境,其中蘊含了他們處理自然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系統之關系的智慧,這些經驗是當代人居環境建設的寶貴財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而傳統山水文化體系則是中國人在過去幾千年空間實踐歷程中逐漸形成的,今天遺存的歷史城市(及其相關遺產、遺跡、文獻、繪畫、圖志等)皆體現出傳統山水文化特有的環境理念和價值觀念,值得當代人居環境建設借鑒和學習。吳良鏞先生曾在《濟南“鵲華歷史文化公園”芻議后記》[5]一文中指出:“歷史地理好比‘來龍,而面對未來的發展與‘遐想好比‘去脈……山水文化的內涵、地方歷史文化的文脈,都是相當值得挖掘的地方,一定不能忽略。”
2.3從空間哲學切入,使人居環境研究躍升至新的境界
一般所謂“科學”,特指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近年來人居環境研究的主要學術范圍也集中在此。但就人居環境科學的人本觀與整體觀而言,人居環境研究當然不能僅僅局限于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還應拓展至其頂層的人文學科領域,本文所提到的“空間哲學”(屬于人文學科領域),即是對此訴求的具體回應。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進入山水文化體系的特殊語境(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進而理解傳統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關聯,明晰他們建構人居環境的基本思維模式與方法。相較于過去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對人的界定(自然人和集體人),空間哲學視角更能細微地捕捉到作為“個體的人”之人格狀態及其力圖實現的空間狀態。這一學術動向有利于我國人居環境研究躍升至新的境界,即更加全面地關注“人”的需求。
結語: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中國傳統空間營造思想的當代意識,它產生于“天下”人居層次系統。在人居環境科學領域,與宇宙觀相關的學術立場主要集中于兩套“人居環境層次系統”,即:“全球、區域、城市、社區(村鎮)、建筑” [1] 與“天下、區域、城鎮、街巷、建筑” [2]。但“全球”與“天下”其實具有不同的宇宙論基礎,進而導致兩套人居層次系統不能簡單等同。
當下,我們很難去判斷哪種宇宙觀更為高明,原因在于它們的產生機制不同。“全球”仰賴科學技術刻畫,僅做事實判斷,后補以“人本主義”價值;“天下”憑借主體感官體驗,在事實判斷之后緊接著價值判斷,即從宇宙論過渡為價值意識的本體論。人居環境科學思想兼顧兩套人居層次系統,本身就是對兩種認知方法之差異的肯定,以此解決宇宙觀互斥現象,進而相互包容。[6-7]
參考文獻:
[1]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吳良鏞.中國人居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3]王樹聲.中國城市人居環境歷史圖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4]吳良鏞.《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文庫》總序(一)——論中國建筑文化的研究與創造[J].華中建筑,2001,20(6):1-5.
[5]吳良鏞.濟南“鵲華歷史文化公園”芻議后記[J].中國園林,2006(1):6.
[6]楊欣,趙萬民.基于空間哲學視角的山水文化體系解釋架構[J].城市規劃,2016,40(11):78-86.
[7]楊欣.山地人居環境傳統空間哲學認知[D].重慶: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