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自建國至今,經濟發展取得了質的飛躍。從計劃經濟時代過渡到市場經濟時代后,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得到了明顯的優化。但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常態在短期內難于改變,同時我國在城鄉規劃管理環節,仍存在資源配置的諸多問題,使我國城鄉發展差距仍長期處于治理效果不顯著的僵局。因此,本文著力對市場經濟下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方式進行探討,以期對我國城鄉規劃管理的改革事業,進獻優質的戰略方案。
【關鍵詞】市場經濟;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方式
在新時期的市場經濟作用下,應緊隨經濟發展趨勢,對我國城鄉規劃進行有效的資源供應改革,使城鄉資源配置適應于市場和社會需求,以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在我國城鄉發展差距依然凸顯的當下,應從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鄉規劃現狀進行綜合的研究和分析,在城鄉規劃資源配置不平衡的誘因上,進行優化城鄉規劃資源配置方案的探討。
1、市場經濟下的城鄉發展和規劃現狀分析
從建國至1978年,我國經濟發展表現的特點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導。受前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影響,我國進行了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和城鄉分隔的經濟體制建設,城鎮化發展一度緩慢。1978年以后,政府宏觀調控的經濟狀態發生了巨大改變,市場調節經濟逐漸形成。此后,政府逐漸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入,我國城鄉關系逐漸趨于緩和,城鄉統籌經濟建設被擴大化。但是,就目前城鄉規劃和資源配置現狀而言,我國城鄉差異依然比較明顯。
我國城鄉結構仍趨于二元化(即“城鄉分治”經濟社會體制),市場經濟發展仍然偏向城市。同時,據互聯網可靠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高達7:1,這種城鄉收入差距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構成了巨大的阻礙。在資源配置上,目前我國優勢發展資源呈城市壟斷狀況,例如: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過于向城市集中,長期以來,城鄉資源流動不均衡態勢持續不變。另外,由于城鄉政府過于追求績效,其財權分配體制長期處于失衡狀態,乏于發展農村公共服務事業,農村公共產品(義務教育、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內容)供給不足現象突出。可見,在市場經濟下,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城鄉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理念,在城鄉發展差距依然巨大的社會和經濟背景下,其順利推行將在促進城鄉產業結構調整、人力資源配置、金融資源配置和社會發展等領域進行協調發展的長遠戰略部署。同時,2018年兩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提出新的時代要求,其預示著我國經濟特征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依靠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時代已經來臨,其對基于城鄉差距背景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管理和優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市場經濟下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
2.1公共服務及公共資源供應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明顯。這種差距具體表現在城鄉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據《中國統計年鑒》和《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等數據顯示,在醫療衛生方面,自2008年至2012年,我國城鄉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的比例的均值在兩倍以上,最高值在四倍以上;在社會保障方面,自2001年至2011年,城鄉基本養老保險人均基金支出的比例從平均值來看,城市是農村的28倍。可見,城鄉間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供應不平等現象仍較為突出,我國對城鄉差距較大現象的治理步伐過緩。
2.2土地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
就市場化程度而言,社會產品資源市場流通面最廣,其市場化程度最大。而其他資源,例如:資本、土地、能源等,與產品的市場化程度相比,其還遠遠不及。導致資源市場化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長期干預所致。同時,還由于城鄉政府的管理缺陷,造成土地流動、價格、競爭等機制存在滯后性,這種機制建設的不全現象,使我國土地資源配置長期呈現無序混亂的局面。其中,由于資源配置偏向城市建設,我國多區域(尤其是一線城市)城市建設用地已十分缺失。同時由于針對農村的土地流轉規劃存在缺口,導致鄉鎮的大量用地長期處于低效使用和空閑擱置的不良狀態。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統籌下,關于優化城鄉土地資源配置的問題逐漸增多,政府管制下,土地資源配置有所革新,但是剛性規劃依然存在,仍然缺失適應于地區和市場發展需求的城鄉土地規劃,土地浪費依然比較嚴重。
2.3城鄉規劃管理方式的問題
傳統的城市規劃管理,長期以剛性規劃管理的理念與方法進行工作,規劃管理方式單一。例如: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常常利用信息預測管理辦法,作為對未來土地利用等相關資源的規劃的數據資料基礎。但這種信息預測方法,缺乏對產業發展的不固定性、人口的流動性等不穩定性因素的考量,常常致使預測結果與實際不符。而這種信息預測方法的不穩定性,導致城鄉資源規劃管理的可操作性較差。
3、市場經濟下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策略
3.1提高公共資源及服務的供給水平和效率 縮小城鄉差距
在我國公共資源及服務表現為城鄉嚴重失衡的市場經濟下,提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有效性極為重要。在農村公共資源和服務供給短缺形勢下,利用分權治理提高公共資源及服務水平和效率是一個較為有效的途徑。其具體改革措施包括:可針對立法和財政方面,進行分權治理。利用地方政府的信息優勢和成本優勢,實現靈活的以現行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地方政府公共資源及服務管控。推動關于公共資源及服務規劃從管制向治理改革轉型,使我國城鄉資源規劃趨于社會化和民主化,縮小市場經濟和資源供給的供需雙方矛盾,這種措施不僅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也有利于政府城鄉規劃管理效果的提升。
3.2城鄉規劃中 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
城鄉規劃中,應在優化城鄉規劃土地資源配置上,實現土地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要實現這一目標,應打破原有的亂序的資源管控現狀,促進新的農村土地資源體制建設,實現土地發展的集約化。具體實施方案如:在土地流轉上進行政策改革,通過利用宅基地置換農村企業用地,并將其配置到城市建設用地的方式,不僅可以實現土地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還能夠將鄉村工業發展導向集約化。這種土地資源轉換的方法(即將劣質區位的經營性資產轉換至優質區位)實現了有效的集體資產增值。
3.3在傳統規劃管理方式的基礎上 實現多維和彈性的規劃管理
在新時期市場經濟下,應柔性化傳統剛性的城鄉規劃管理理念和方法,實現多維的城鄉規劃和優化的資源配置管理方式。例如:在城鄉規劃管理時,應適應于不斷發生變化的自然因素、市場因素和政治因素等,在確保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城鄉規劃的可操作性基礎上,實現城鄉規劃資源配置的優化。另外,要使我國城鄉規劃管理富有彈性,應在提升城鄉規劃對市場的應變能力上進行有效的改革,對此,可應用靈活的技術方法和規劃管理方式,逐步緩解長期以來,經濟市場需求與城鄉資源規劃管理的矛盾。
結語:
在新經濟時代,市場經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社會經濟的調控作用。這種經濟發展態勢,慢慢調和了我國長期的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新的市場經濟作用于城鄉規劃管理,為我國實現靈活的資源優化配置起到了巨大的導向作用。同時,城鄉規劃過程中,資源配置的優化使我國城鄉發展差距逐漸縮小,對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社會主義科學發展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應積極響應優化城鄉規劃資源配置管理,為實現我國城鄉平等、城鄉共同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曹益金.基于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思考[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5).
[2]馮增宇.市場經濟下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途徑[J].建筑·建材·裝飾,2016,(10).
[3]李廣斌,王勇.市場經濟下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途徑[J].規劃師,2015(4).
作者簡介:
邱守珂,河南省豫建設計院,河南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