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
【摘要】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城市舊城區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的發展需要,同時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政府都強調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明確了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政策。結合以上前提,本文通過對天寧寺廠區改造案例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城市舊城區應該尊重歷史,科學分析,合理利用。
【關鍵詞】舊城區;天寧寺;文化科技創新園
1、前言
天寧寺廠區地理位置特殊,關注度較高,長期閑置不但造成資源浪費,且存在極大不確定性和風險,加快推動天寧寺廠區的改造已勢在必行。近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明確城市戰略定位、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等五個方面的具體要求。因此,天寧寺廠區改造發展必須要契合北京市的整體發展規劃,積極引入“高精尖”產業,培育構建符合北京市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才能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2013年,北京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文化創意產業若干政策的通知》(京政辦發〔2013〕52號);2014年2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0號)。在政策機遇背景下,考慮到廠區廠房規模大,形態和結構保存完好,廠區緊鄰天寧寺和白云觀歷史文化區,國內外相似的廠房改造項目普遍轉化為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園區,開發成功的案例較多,值得借鑒的成熟經驗比較豐富。因此,按照北京市城市空間發展策略及總體規劃布局的要求,結合西城區的文化科技創意產業體系空間分布特點,提出在保留天寧寺廠區建筑原有風貌的基礎上,賦予新的功能,逐步將天寧寺廠區打造成為高端的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園區。
2、戰略功能定位
“天寧一號”國際科技文化藝術街區,以“藝術+文化+科技+”三大功能為主題,展現“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的新面貌,打造當代中國頂級文化藝術殿堂,前沿科技事業搖籃,“互聯網+文化”孵化基地。形成多層級復合化的業態,堅守“遺產保護”“文化引領”‘設施完善“有機更新”“實施對接”五大原則。再造一個“工業歷史主題休閑園”“都市文化產業創新園”“市民公共娛樂活力園”“綠色可持續生態園”。
3、總體設計策略
1)保留原有壯觀的工業建筑尺度和豐富的外部空間形態,新建的建筑和結構體系盡可能利用原有的工業建構筑物的內部空間,不破壞和改變原有的外部空間形態和建構筑物設施。保留和利用原有的機器設備和工藝流程,盡可能利用原有的機器設備并賦予其新的功能。
2)對原結構進行維修和保護,通過對原有建筑物的清理、修繕和加固,保證其擁有更長的使用壽命和更高的質量。新的結構體系與原有的結構體系相脫離,盡可能減少對原有結構的依賴與破壞,新的結構構件采用與原有結構完全不同的材料和工藝,明確相互的邊界和特征,強化新舊對比,使人更清楚地閱讀改造的過程。
3)通過增加新的交通核與服務核,使其完成功能的轉換,并滿足民用建筑防火和疏散的要求,增強新建筑的安全性能。需要對原有的維護結構進行升級和改造,將空氣和光線引入到建筑物內部,同時增加必要的保溫和防水措施。
4、城市設計
拆除天寧寺塔周邊高度兩倍范圍內原有的大體量工業廠房,保留天寧寺塔的最佳觀賞距離,在天寧寺紅墻高度以下打造景觀覆土式建筑為市民提供古塔最佳觀賞平臺。并在煙囪和古塔之間增設景觀水面,古有宛平八景“梵宮塔影”今有“佛塔倒影”。從廠區西北東三面至天寧寺設置“U”型綠地景觀打造北京城歷史景觀長廊,以時間為線歷史為題運用雕塑,地面鋪裝等多種表現手法展現北京城市發展史。廠區至周邊玉淵潭公園及蓮花池公園直線距離2km,2km范圍內城市公共空間比較擁擠缺乏大面積公共集中綠地,僅有的成片綠地也都存在于封閉的小區和單位大院中無法有效開放給市民。“逐步打開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拆除廠區西側和北側沿街的地面建筑,將封閉的工廠大院開放,變成城市公園。消解園區邊界、融入城市生活、重塑公共空間、分享社區活力,傳統封閉園區向開放式創意街區的轉變。改造后主廠房經典的工業風格被充分展現在市民面前。以立體的景觀系統為背景和媒介積極實現主廠房,天寧寺與城市三者間的對話。
5、建筑設計
主廠房整體立面風格維持原有工業建筑特色,保留原廠區主入口,立面題詞保留廠區歷史記憶,西側沿手帕口北街長立面設置公眾主入口橫向貫穿建筑,北側配合功能更新設置儀式性展覽辦公入口。整合主廠房東側北側+8.00標高屋頂平臺聯系廠房東西兩側,立體景觀處理引入人流并為東側六個塔樓設置獨立出入口。東北側煙道結構保留,底層架空為景觀休閑廊道上層為辦公展覽空間。拆除主廠房周邊部分建筑后,空出來的場地建設開放的城市公園,大量種植綠植,為市民提供開放、綠色的休閑活動空間。場地內綠地起伏,在綠植下,城市道路標高之上建立公共展覽及辦公空間,在地下提供園區配套設施(地下一層)以及公共停車場。
6、改造后轉變
從廠區封閉與城市隔離到拆除沿街建筑,建設公共活動公園,連接城市與主廠房。從建筑密集,體量小,遮擋主廠房和天寧寺的形象展示到廠區周圍建設低層地景式建筑,消除文化遺產和工業遺產與城市之間的屏障。從周圍無公共綠化,景觀單調到主廠房周圍全部為開放的城市公園,構建多層次、多文化的景觀體系。從園區內可用的地面空間有限,難設置地面停車位到新建地下二三層為機動車庫,解決園區內停車同時,為周邊社區提供停車位。從僵硬的廠區布局到“兩軸- 兩帶- 多片區”的有機規劃體系,系統的公共導引裝置。
總結:
舊城區更新改造過程中應尊重歷史、積極創新、深入分析,找到舊建筑再利用的科學方式。讓它們重獲新生,再次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