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楠
【摘要】資源的緊缺現狀及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劣引發了世界建筑領域的思考,針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相關學說及先進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占據了建筑學學科前沿的一條重要分支。然而,在學術世界熱度極高的研究風潮的對比之下,落實到實地施工的建筑實體少之又少的現實世界顯得格外冷清,這背后的影響要素中經濟因素占比很大。要深入研究與探討如何運用經濟學原理去拯救生態建筑的發展。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經濟;建筑設計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建筑特點表現為:起初,由于技術限制,人們與自然共生,秉承節約的習慣,自然與建筑和諧相處;后來,建筑技術進步,人們的消費觀和價值觀發生變化,追求奢侈、過度享受的消費理念,建筑界百花齊放,對于建筑的功能性與經濟性的關注降低,建筑風格展現了一種短期內的大爆發;如今,生態環境和能源資源問題日益暴露在人們面前,我們基于壓力不得不思考這其中的根源與解決辦法,于是,生態建筑顯示出了其存在的價值——綠色、環保、可持續、安全、健康、舒適。建筑師們懷著一顆無上的敬畏之心和對于人類社會的美好憧憬開始了對生態建筑的愈發深入的研究。但是,就像是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場革新一樣,它在實踐中受到了阻礙。深究其原因,找到解決方法并實現生態建筑的推廣,是新一代建筑師的責任。
1、影響生態建筑推廣的因素
1.1 建筑設計在綠色技術方面專業性不夠
雖然學術界關于綠色技術方面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相關成果也較為豐富,但是建筑的設計與綠色技術是相對分割的,建筑設計師本身對于綠色技術的研究不夠,也就是說設計師在綠色技術方面存在短板,其專業性還不足以支撐一個好的生態建筑的建成。
1.2 投資成本過高
生態建筑的投資成本比普通建筑高得多。首先,為了實現生態建筑的目標,必須要依靠新興技術,但由于綠色建筑技術還沒有實現產業化,所以價格高昂;其次,與這些技術相配套,需要有先進的設備系統和特殊的建筑材料,這又是一個不低的成本;另外,很多時候初始投資成本回收周期較長,這讓許多開發商望而卻步。
1.3 建筑市場
建筑市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開發商是推動建筑建成的主體,只關注自身能夠獲得的利益大小及投資成本回收周期;消費者作為建筑的使用者,并沒有表現出對生態建筑的格外青睞與推崇;而目前我國政府關于生態建筑的法令或規定很不完善,沒有出臺任何有效的激勵性政策,這使得大部分開發商保持原有的投資策略而不去主動接觸生態建筑的范圍。
1.4 在設計階段無法進行有效評估
目前,生態建筑在前期的設計階段對于其應用到的綠色技術還沒有一個有效的評估體系。在建筑建成之前,其技術的實施效果是看不到的,相應的經濟效益也是無法預估的。而且就目前的生態建筑發展現狀而言,技術理念的成熟不代表技術的成熟,有些是耐不住實踐的考驗的,這就使得投資生態建筑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2、從經濟學視角看生態建筑
影響生態建筑推廣的因素中經濟要素占比很大,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經濟道理并存在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下面對生態建筑的幾個經濟性進行分析。
2.1 全壽命周期成本與效益
對于生態建筑而言,其全壽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簡稱LCC),指的是從項目前期決策、設計、招投標、施工、竣工驗收、使用直至拆除等一系列過程發生的費用[ ]。也就是說一個建設項目的全壽命周期成本是貫穿于這個項目始終的,發生在項目進行中的任一階段,而且前后互相作用,尤其是初始投資成本和后期維修成本的聯系密切,一般來講,前者越高,后者越低。
生態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效益包括開發商、使用者及社會這三方面獲得的效益。其中,給開發商帶來的效益包括營運成本的降低、建筑材料的再利用等;給使用者獲得的效益主要指通過節省水電暖通的費用而提高生活質量;社會效益則是對社會及環境產生的正面的影響,節約了能源、保護了環境。
2.2 外部效應
所謂外部效應,就是說某些效益或者成本超出了決策者的決策范圍。就生態建筑而言,其全壽命周期效益包括有社會效益,其給周邊環境和社會帶來了收益,也就是效益外流了,這是一種正外部效應。與之相對應的是負外部效應,指的是成本超出考慮范圍,在決策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產品的全壽命周期內要通過外界去補償超出的成本,比如建設項目對環境和資源造成的惡劣的影響。
2.3 市場潛力
生態建筑具有潛在的市場需求。首先,雖說現如今消費者還沒有強烈的要使用生態建筑的需求與愿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們的觀念在進步,環保意識在增強,最重要的是生態建筑可以使他們用較低的生活成本去換取較高的生活質量,所以未來的生態建筑市場中潛在著數目客觀的消費人群;另外,各大企業開始意識到生態建筑的市場稀缺性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資意向,所以只要生態建筑的發展體系相對完善之后,他們很容易就會進行投資,其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還可以贏得社會的情感傾向與政府的大力支持。
3、促進生態建筑推廣的方法
3.1 建筑設計階段充分考慮成本要素
設計師進行生態建筑的設計時應該將各個成本要素考慮充分。從開發商角度而言,做到節地、節材、節人力等;從使用者角度而言,做到生活中節水、節電、舒適等;而從環境和社會角度而言,做到節能、環保、安全、健康。
3.2 外部經濟性內部化
由于外部經濟性的存在,綠色建筑的供給量與需求量并沒有達到市場的最優,存在市場失靈現象[ ]。僅僅依靠市場的能力是行不通的,必須要通過市場相關政策去引導生態建筑的推廣。對于正外部效應,市場要提供相應的福利去進行激勵;對于負外部效應,政府則應建立相關稅法進行約束。這樣,將外部經濟性內部化,生態建筑才可以打破現有僵局。
結語:
建筑作為一種大型商品,其發展受經濟要素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于生態建筑這種將效益作為目標和評判指標的建筑類型來說。將“經濟性”作為建筑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正是生態建筑領域應該看重的事情,而采取積極的措施去促進生態建筑的推廣,又少不了對建筑市場的調節。建筑經濟與建筑設計相輔相成,才能使生態建筑走的更遠。
參考文獻:
[ ]陳偲勤.從經濟學視角分析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成本與效益以及發展對策[J].建筑節能,2009,37(224):53-56.
[ ]徐菲.基于外部經濟性的綠色建筑激勵政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12):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