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公共體育的需求日趨多元化,城市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水平與人民群眾的體育需求息息相關,本文結合萊州市公共體育設施的實際情況,對城市公共體育設施規劃布局進行初步探討,僅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公共體育設施;規劃布局;萊州市
萊州市位于山東半島西北部,渤海萊州灣之濱,近年來萊州的政治、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均取得了長足發展,是全國百強縣和山東省十強縣之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經濟發展為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當前,國家、山東省相繼做出了加快體育建設,推進體育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決定,將體育產業發展作為推動地區和城市發展的基礎性戰略和主導性戰略,為萊州市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環境。
1、公共體育設施現狀
萊州市現有競技體育學校1所,中華武校1所,東方奧體健身廣場1處,大專學校及中學附屬體育設施40處;各社區都建有群眾體育設施,但大部分社區是附設的活動室和健身點;海水浴場1處;高爾夫球場1處。
通過分析萊州市體育設施現狀,存在體育設施建設不足、體育設施布點不均衡、設施使用率低等問題,其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體育設施建設與萊州市城市發展建設不協調,處于滯后狀態;二是設施建設主體不清,導致體育設施得不到建設和管理;三是沒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體育設施缺乏后期維護;四是城市規劃中對體育設施配建指標控制不足。
2、規劃內容
體育設施分為競技訓練體育設施、群眾體育設施、休閑體育設施三類。規劃中競技訓練體育設施主要包括市級、片區級體育設施。群眾體育設施主要包括居住區級、居住小區級體育設施。休閑體育設施主要包括水上運動,陸地休閑等休閑體育設施。在研究范圍內,對城市各類體育設施按照萊州市體育發展需求進行優化配置,合理布局。規劃重點以市級、片區級體育設施為主,對居住區級體育設施提出布局及指標要求,對居住小區級體育設施建設提出配置指標。
3、規劃策略
(1)加強完善公共體育設施體系規劃建設
落實國家、山東省相關政策及規劃,結合萊州市相關規劃,健全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形成完善的公共體育設施體系,滿足人們的公共體育活動需求,促進城市經濟、社會、文化大發展。
(2)強調公共體育設施先導戰略
對于重點發展區或新建區,通過政府調配公共資源,引導建設一批大型公共體育設施,可以優化城市結構,加快城市建設發展。
(3)合理制定規范標準,預留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用地
規劃應對公共體育設施進行合理分級,采用適合萊州市發展的指標體系。尤其要重視基礎性體育設施的配建指標,規劃要嚴格控制,作為強制性內容提前預留。
4、規劃結構
規劃形成“一廊、一區、兩軸、四主、兩副、多點”的體育設施規劃結構。
一廊:濱海健身長廊;主要結合沿海分布的公園、廣場、海水浴場等設置健身設施,打造濱海健身帶。
一區:山林休閑健身區;主要結合云峰山、大基山等建設登山步道等健身設施,打造山林休閑健身區。
兩軸:以城港路-萊州路為體育發展主軸,將城市南北兩個城區的體育設施串聯起來;以北苑路為體育發展次軸,串聯掖城東西兩個片區的體育設施,同時溝通山海休閑健身帶,形成系統的體育設施網絡。
四主:在掖城城區結合體育公園和全民健身中心,形成市級公共體育中心;在三山島城區結合競技體校、足球學校等形成市級競技體育中心;在濱海旅游度假區結合黃金海岸形成市級休閑體育中心;在山林休閑健身區結合觀音山體育休閑公園形成山林休閑健身中心。
兩副:掖城西片區、三山島片區各規劃1處片區級體育中心。
多點:結合居住區級體育設施的建設,形成多個居住區級體育活動中心。
5、公共體育設施規劃
規劃對城市體育設施規劃按照“市級-片區級-居住區級-居住小區級”四級進行配置。
(1)市級
規劃確定市級體育設施人均用地面積指標按照0.8-1.0平方米。確定市級公共體育中心1處;市級競技體育中心1處。
(2)片區級
規劃確定片區級體育設施人均用地面積指標按照0.6-0.7平方米,規劃在三山島片區、掖城西片區各設一個片區級體育中心,根據片區規模綜合確定片區級體育中心的配置規模和內容。
(3)休閑體育設施規劃
規劃結合公園、海水浴場等設置健身設施,打造濱海健身帶;結合水系廊道、城市游園、廣場規劃慢行綠道;結合水上運動中心、高爾夫球場等布置體育活動設施及項目,以豐富人們的休閑體育運動。
(4)居住區、居住小區級
規劃根據萊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區控規,將城區居住用地劃分為16個居住區。居住區級體育活動中心按照服務人口為3萬人-5萬人,人均用地面積指標按照0.4-0.5平方米,服務半徑按照1000-1500米進行設置。
(5)居住小區級
規劃按照服務人口規模達到0.5-1.5萬人,服務半徑在200-500米的居住小區,或者人口達到3000人以上的相對獨立的居住小區,結合小區綠地或公共服務設施建小區健身點一處,人均用地面積指標按照0.3-0.4平方米配置。
6、規劃實施措施
(1)加強規劃宣傳,發揮人大監督、輿論監督、公眾監督的作用,嚴格執行規劃;
(2)加強規劃管理,嚴格控制公共體育設施規劃用地,保證體育設施建設用地落實;
(3)加大政府財政對公共體育設施的投資力度,鼓勵民營資本投入;
(4)將公共體育設施布局規劃作為下一步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的法定依據,并落實到規劃管理之中。
參考文獻:
[1]城鄉建設部,國家體委.城市公共體育運動設施用地定額指標暫行規定[EB/OL].
[2]王華淳.重慶社區級體育設施配建規劃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10(13):7-8.
[3]王智明,鄧志明.大城市公共體育設施規劃布局初探[J].華中建筑,2011(7):120-123.
[4]王興平,胡畔,沈思思,等.基于社會分異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特征研究[J].規劃師,2014,3(5):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