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在當下的全球文化語境下對王卓教授新著《多元文化視野中的美國族裔詩歌研究》(2016)進行了述評。該專著考察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美國少數族裔詩歌,即印第安詩歌、猶太詩歌、非裔詩歌,是迄今最全面的關于美國族裔詩歌的綜合研究專著。本文認為,這一專著在宏觀上反映了中國學者在美國文學研究中的中國立場和建構中國學術話語的努力;在微觀上,則不僅對美國族裔詩歌的基本面貌作了全面梳理,巧妙而深刻地勾勒出相關族群詩歌的獨特性,而且提出了眾多富有前景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美國族裔文學;中國話語;《多元文化視野中的美國族裔詩歌研究》
作者簡介:羅良功,文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英語詩歌、美國非裔文學、文學翻譯等,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出版各類著作20余部。該文的一部分曾刊登在《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2月13日第7版。
20世紀中葉以來,美國詩歌在后現代消費主義和工具理性主宰的文化環境中逆勢生長,一片繁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美國國內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相互激蕩,為詩歌成長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土壤,促使包括少數族裔在內的美國社會各類群體能夠基于自身經驗和訴求進行文學創作,從而促進美國詩歌的整體繁榮。因而,研究美國當代詩歌的內部結構及其關系既是美國詩歌研究的必然課題,也是美國研究的重要課題。在這一意義上,王卓教授的新著《多元文化視野中的美國族裔詩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恰逢其時,值得關注。
《多元文化視野中的美國族裔詩歌研究》一書洋洋90余萬字,設緒論和三編,對美國族裔詩歌進行了總體梳理,并在美國多元文化(而非多元文化主義)的視野下分別考察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美國少數族裔詩歌,即印第安詩歌、猶太詩歌、非裔詩歌,是迄今最全面(或許也是最深入的)關于美國族裔詩歌的綜合研究專著。
這一專著聚焦于美國族裔詩歌,卻雄心勃勃地將族裔詩歌置于美國詩歌、美國文學、美國文化的大場域之中進行考察,試圖揭示其與美國主流詩歌、主流文學/文化傳統和主流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鑒于中國學界的美國文學研究現狀,這一學術勇氣和壯舉無疑值得稱頌。關于美國族裔詩歌和族裔文學的研究,現階段的中國學術存在著兩個定位上的瑕疵:一是重視主流抑制邊緣,一是聚焦邊緣割裂整體。美國文學主流的影響力是一個不爭的存在,而它與中國文學包括中國詩歌的影響與互動使得中國學者長期以來對美國主流詩歌保持著濃厚的學術興趣,因而在美國被邊緣化的族裔文學和詩歌在中國學術界也遭受了邊緣化和漠視,甚至在不少中國大學的美國文學教材中沒有涵蓋族裔文學的內容。與此相反,一些中國學者致力于美國族裔文學的研究,但一般都將它與美國整體文學割裂開來進行研究。這兩者都漠視了一個事實,即美國族裔文學不僅是美國文學的一部分,而且正是在于美國主流文學的對話和互動中建構自身并重構美國文學。這一事實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美國學者接受。例如,美國學者史蒂文·特雷西(Steven Tracy)的專著《熱辣音樂、裂解、美國文學的布魯斯化》(Hot Music, Fragmentation, and Bluing American Literature, 2015)從美國非裔音樂、文學等形式的文化對美國主流文學產生影響的角度重新探討了美國文學的傳統和源流,廣受美國學界關注,這不僅突顯了美國族裔文學與美國文學的互動和對話,而且彰顯了這一領域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這一意義上,正如王卓教授在該專著第一章所言,本書著力于揭示美國族裔詩歌與美國主流話語之間的兩層關系,即對話關系和互動關系(5-8),既是基于文學事實,也是立足學術前沿,不僅有助于中國學界關于“美國”的概念和關于“美國詩歌”研究臻于完整,而且有助于重新書寫美國詩歌乃至美國文學的歷史。
從宏觀上看,這一專著反映了中國學者在美國文學研究中的中國立場。一方面,該專著超脫于美國和西方學界關于美國后現代文化和社會的理論認知模式之外,拋棄了多元文化主義和世界主義等理論羈絆,以中國學者的獨立思考選擇“多元文化”這一視角對美國族裔詩歌進行考察。另一方面,該專著跳出了美國學界在族裔文學研究和價值判斷上的“政治或美學”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2014年,美國著名詩歌批評家海倫·文德勒(Helen Vendler)與曾經擔任美國桂冠詩人的非裔女詩人麗塔·達夫(Rita Dove)之間爆發的關于什么是美國詩歌經典的著名論爭就反映了當下仍然困擾著美國關于族裔文學的“政治或美學”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羅良功,169-170)。文德勒發文批評達夫主編的《企鵝版20世紀美國詩歌選集》(2013)在詩人遴選上缺乏標準、缺乏審美立場,帶有明顯的“多元文化包容性”,收錄了太多的黑人和其他族裔詩人且給了他們大量的篇幅,這勢必會打破以世紀詩壇名流為中心的平衡格局,她甚至還列出了一大串白人詩人;達夫則發文回擊,指責文德勒的批評帶有種族偏見、超出了美學之爭的范疇。兩人交鋒中各種修辭表達的背后其實就是膚色政治與藝術標準,這一相互對立的學術判斷標準和思維模式在王卓教授的新著中卻得到了很好的統一。她將詩歌的文本藝術與文化策略、詩人的詩學思想與社會觀念有機地統一在客觀的學理思辨之中,體現了中國學者獨立的學術立場。
《多元文化視野中的美國族裔詩歌研究》也反映了中國學者建構中國學術話語的努力。該專著選取原始與現代對話、邊緣文化與中心詩學對話、政治與詩學對話這三個角度來解剖美國族裔詩歌,站在中國立場認識和考察美國文學內部結構及其復雜關系,從而獲得對美國詩歌和美國文學的獨立闡釋,體現了中國學者的獨立個性與學術追求:在堅持以我為主的立場同時將西方的理論化為自己的話語,從而建構起具有鮮明個性的族裔詩歌話語。縱觀中國學術史,這一專著反映了中國學者在美國族裔文學研究上的學術話語自我糾偏。中國知識界對美國族裔文學的關注始于20世紀30年代之初,美國非裔作家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1933年訪問上海,不僅引起魯迅發出“黑人的詩也走出了‘英國語的圈子”(魯迅,215)的感慨,而且觸發了中國左翼知識分子對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的關注,在30-40年代形成了一個小小的譯介高潮(Luo, 38-40)。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前三十年,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一直存在于中國的政治話語之中而沒有進入學術話語體系。改革開放之后,隨著西方文學思潮和文學理論的大肆涌入,美國族裔文學淡出中國學術視野十余年,在90年代中期逐漸回歸,但多數研究都是以西方理論為指導、以西方學術話語來表述,缺乏中國立場和中國學術個性。近年來,中國學者開始在美國族裔文學研究中有意識地運用中國立場、體現中國學術個性、建構中國的學術話語,而《多元文化視野中的美國族裔詩歌研究》以其宏大的體系和深刻而獨到的言說堪稱美國族裔文學研究學術話語中國化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