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的基礎選型是工程勘察的核心和重點。任一基礎類型的選擇都涉及到工程的安全性、經濟上的合理性、技術上的可行性等關鍵性問題。因此,建筑工程基礎類型的選擇問題的討論對巖土工程勘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文章結合某項目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對基礎選型進行了分析及建議。
【關鍵詞】巖土工程;勘察;基礎選型
1、項目概況
項目場地位于乳山市銀灘旅游渡假區,淮河路北,東為水岸新城。包括11棟27層高層住宅樓和1層地下車庫,框剪結構,總建筑面積157804.0m2。
周邊環境:場地西南部距在建高層5、6號(27層帶1層地下,樁基礎)3-8m,東南部距已建高層7、8號(27層帶1層地下,樁基礎)約5~10m,東面距小區道路約5m,北面距小區水上公園20~25m,西面為疏干的養殖水塘。
2、場地工程地質條件
2.1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
勘察場地原為養殖區,后地面經整平后較平坦。場區內第四系組成以海相沉積地層及陸相殘積地層為主,所處地貌類型為灘涂、濕地;場地所處地貌單元為濱海小平原。
據區域地質資料,本勘察場地及附近未發現全新活動斷裂通過,無其它不良地質作用,場地穩定性較好。
2.2巖土結構及特性
據勘察,根據地層年代、成因類型、巖性特征,地層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Q4ml):黃褐色,灰褐色,稍濕,松散,主要由粘性土和少量砂性土組成,為近期平整場地回填,回填時間約半年。該層場區普遍分布,厚度:0.70~3.30m,平均1.99m。該層工程特性差異性很大,密實度、均勻性差。不提供承載力。
②淤泥質粉質粘土(Q4m):灰~灰黑色,灰褐色,流塑~軟塑,略帶臭味,土質不均,上部多呈流塑,局部含薄層或透鏡體狀粉細砂,下為含砂及貝殼碎片,底部多為黑色粗砂夾粘土,砂質顆粒不均,含較多貝殼。該層場區普遍分布,厚度:0.70~3.00m,平均1.71m。該層土為高壓縮性土,建議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取70kPa,壓縮模量ES取3.0MPa。
③中細砂(Q4m+l):灰綠色,灰白~灰褐色,中細粒,稍密~密實,頂部松散,飽和,顆粒級配一般,含云母、砂礫及貝殼碎片,局部夾薄層粘土,底部漸變為中粗砂。場區普遍分布,厚度:1.20~5.90m,平均3.30m。建議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取180kPa,壓縮模量Es取9 .0MPa。
④1含砂粘性土(Q4m+l):灰綠色,黃褐色,可塑~硬塑,主要由粉質粘土組成,呈透鏡體狀,局部與3層呈漸變過渡關系。場區局部分布,厚度:0.80~3.00m,平均1.83m。該層土為中等壓縮性土,建議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取180kPa,,壓縮模量ES取6.0MPa。
⑤強風化花崗巖:黃褐~灰綠色,殘余花崗結構,塊狀構造,巖芯碎塊狀,手捏易散,裂隙發育,主要礦物成份為長石、石英、云母等。建議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取400kPa,變形模量E0取35.00MPa。
⑥中風化花崗巖:黃褐色,灰白色,花崗結構,塊狀構造,巖芯呈塊狀~碎塊狀,裂隙發育,主要礦物成份為長石、石英、云母等。
該層依據野外定性鑒別特征,可劃分為軟巖~較軟巖,完整程度為較破碎~較完整,巖石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該層未穿透,最大揭露深度7.5m。建議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取1200kPa。
2.3水文地質
2.3.1地表水
場地原為養殖區,養殖池內存有養殖引用的海水,勘察時場地已進行了平整并對地表水進行了疏干。
2.3.2地下水
勘察場地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潛水及基巖裂隙水,第3層中細砂為主要含水層。
勘察期間場地西南部約5m在建高層及地下車庫正在進行基坑降水,場地北面20~25m小區水上公園,對勘察場地的地下水位影響較大,地下水位埋深呈北淺南深,于6月25日統一測量穩定地下水位埋深0.56~3.96m,水位年變幅約0.50~1.50m,主要含水層為③層中細砂,地下水補給來源以區內地表水、大氣降水及側向地下逕流為主,排泄方式以蒸發及側向地下逕流為主。
3、巖土工程分析評價
3.1巖土層(體)工程分析與評價
第1層素填土,第2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基坑開挖時全部挖除。
第2層淤泥粉質粘土,流塑~軟塑狀態,高壓縮性,承載力低,不宜作為基礎持力層;
第3層中細砂,土質較均勻,場區普遍分布,強度一般,工程特性較好,可作為地下車庫基礎持力層;
第3-1層含砂粘性土,場區局部分布,不宜作為基礎持力層;
第4強風化花崗巖、第6層中風化花崗巖,承載力較高,場地普遍分布,是良好的基礎持力層及下臥層。
3.2場地穩定性、均勻性及適宜性
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勘察場地及其附近全新世以來未見構造活動跡象,且未發現新構造活動跡象及其它影響場地穩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該場區地貌類型單一,場地的穩定性較好。
地下車庫擬采用天然地基淺基礎,以第3層中細砂為基礎持力層,場區普遍分布,承載力高。
擬建物高層擬采用樁基礎,地基持力層為第4層強風化花崗巖及第6層中風化花崗巖,對于每棟高層,基巖面坡度不大,工程特性差異不明顯,且隨深度增加其工程特性越來越好,屬低壓縮性地基,可視為均勻地基。
綜上,場地不存在液化及其它不良地質現象,場區穩定性良好,適宜該建筑物的興建。
4、基礎選型建議
4.1天然地基
擬建地下車庫可采用天然地基,淺基礎,以第3層中細砂為基礎持力層。
4.2樁基礎
結合場地地層及標高情況,擬建高層建議樁基礎。樁基形式建議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樁,樁的極限端阻力標準值取5000kPa,樁端進入持力層不小于1.0倍樁徑,樁長不小于6m。樁基施工前應先做試樁,以驗證參數的合理性。
場地存在第四系潛水及基巖裂隙水,人工挖孔樁施工時應做好護壁工作及采取有效的排、降水措施,必要時采取水下灌注混凝土等措施,確保灌注質量,避免樁身出現峰窩麻面、離析等現象,并嚴格遵守相關操作規程,確保施工安全。
結語:
在工程勘察過程中,應針對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合理建議基礎型式,以達到安全、經濟的目的。采用樁基時應先進行試樁,以驗證參數的合理性,單樁豎向承載力應通過單樁載荷試驗確定。
參考文獻:
[1]秦繼英.工程基礎選型之要義[J].創新科技,2003(07).
[2]張述勇主編.土力學與地基基礎[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劉文濤,威海新星巖土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