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
記得我的婚姻出現狀況的時候,我最難過的是怕傷害到家人,其次就是擔心輿論以及讀者的看法。當時,我羞愧難當。
有一次,我去上一個老師的課,和一名讀者配對做個案。由于是親密關系課程,必須透露真實的狀況,我小心翼翼、有點為難地說出了自己的情形,并很擔心她會如何反應。她會震驚嗎?她會失望嗎?她會批判我嗎?她會告訴別人嗎?她會看不起我,還是會因同情我的遭遇而安慰我?
聽我面色凝重地陳述完之后,她愣了一下,緊接著問:“那你還會繼續寫書嗎?”
我忘了她是我的讀者,喜歡我的書。她關心的是我還會不會提供她在乎的、想要的東西,至于我的婚姻狀況,她完全不關心。
這件事情讓我明白,原來別人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在意。
經歷婚姻失敗的打擊之后,我感覺自己變得越來越真實。我發現,越是想要去隱瞞什么,故意去做什么,別人反而越會猜疑你。你理直氣壯地過好自己的生活,流言蜚語真的會比較少,而且無法影響到你。這是一種能量的交互作用,非常微妙,但是確實存在。
俗話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們都是自己有愧,才會招來別人的飛短流長。
在這點上,我女兒就不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有點我行我素,所以一般來說,她的情緒比較穩定,不會東想西想。我兒子就不同了,他爸爸隨便批評一句,他就一定要辯駁,而且非常生氣。我常常告訴他:“你跟爸爸見面的時間不多,他喜歡教訓你,你就把耳朵關上,只享受和他在一起的感覺。”
越是想要去辯駁什么,別人反而越會批評你。
我知道兒子缺乏安全感,所以希望得到爸爸的撫慰和認同,但是爸爸始終沒有看見這一點,每次和兒子在一起都會忍不住說教,因為他心里也有很多不安全感,覺得兒子的行為如果出現了偏差,會影響到他,而且別人會認為是他的錯。
喜歡說教的人通常也是用說教來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沒有自我覺知的人是無法覺察到這一點并且停止做這種事的。這種事情一般是這樣的:一方越是在乎,另一方就越會進行這樣的行為。
像我女兒,和爸爸在一起時,爸爸說什么,她就表面應付一下(其實她的耳朵和心對他幾乎都是關閉的),因此爸爸會覺得無趣,也不想說什么了。但是兒子不同,兒子在乎,有反應,而且會和爸爸爭辯、抗衡,這樣爸爸說教的興趣就更大了。
如果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那我們跟這些人相處的時候,就可以由自己來主動結束這種令人厭煩的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