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草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朋友正巧來我所在的城市旅游,沒想到剛來就患了感冒,我只好去酒店看望他。去了才知道并不是他口中說的水土不服,而是因為他穿得太少,受涼了。我建議他多穿點衣服,他表示自己在家鄉也穿得不多,這下換我無奈了:“你得入鄉隨俗啊!”接下來,我建議他趕快去看醫生,他搖了搖頭,拒絕看醫生,拒絕打針和吃藥:“感冒了,忍一忍就會好的,吃藥打針具有摧殘性,甚至是毀滅性治療,不到萬不得已,我是不會采取這樣的措施的。”
我大跌眼鏡,還真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奇談怪論。在我的觀念中,不管是大病小病,只要有病就得趁早治療,以防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疾病總是被我們放在對立面,一旦生病,小到傷風咳嗽,大到癌癥,我們都會興師動眾,大治特治。如果去求醫,醫生的處方一定是消滅性的用藥,一副和疾病玩命的架勢。我們早已習慣了,從來也沒有覺得這樣做有什么不對。
“有氧運動”的倡導者,美國人庫柏早在1960年就對我們習以為常的吃藥治病提出了質疑。他說大多數的生病現象是正常的身體調節,如果不生病的話,人就沒有自我調節、吐故納新的功能。既然生病是人的一種自我調節,那就不能在生病的時候大治特治。去治的時候,殺死病菌的同時也在損害自己的身體。由此,他提出了醫學史上一個革命性的理論,叫做“善待疾病”。
我想起了我的小表妹,她每次感冒都會去輸液,結果感冒好了,身體素質卻每況愈下,變成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到了現在,每次一有個流行性感冒,她總會第一時間患上,而且久治不愈。
身體會對藥物產生依賴和抗體,過度用藥并不是好事。給身體一個生病的機會,這種說法聽起來多少有些荒謬,但細想起來有一定的道理。給身體一個生病的機會其實就是給身體一個喘息的機會,偶爾感冒其實沒有那么可怕,更不用像如臨大敵。平日多做有氧運動,散步、慢跑、騎自行車,等等,貴在堅持。當然也并不是說生病了不可以打針吃藥,只是要適度。
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人,每天都被疲勞和焦慮包圍著。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疾病,理順好內心的混亂和無序,身體健康了,精神才能達到愉悅的境界。
(摘自《其實,我們都在被這世界溫柔地愛著》文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