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
你是看重得失,還是更注重對錯?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它們取決于不同的人生觀,同時也會左右我們人生的走向和事業的高度。假如你對這兩種思維方式運用得當,就可以在一件事情的決策初期走對方向。
在美國,我發現具有決策屬性的人在討論問題時,更多的是講得失,為了利弊而爭執,最后再得出對錯——這件事情是做還是不做。相反,其他人則喜歡講對錯,常為了誰對誰錯吵得面紅耳赤,他們大多喜歡由他人替自己做主——權威的論斷也經常成為他們評判對錯的標準。
在一起家庭咨詢中,趙先生和妻子從奧馬哈驅車上千千米前來,卻反復地就他們各自的觀點在我們的顧問面前毫不留情地互相攻擊,爭論不休。“我是對的!”“不,你是錯的!”即使他們知道此行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是在咨詢室里執拗地吵架。
在一起商業咨詢中,華商吳老板面對已經出現重大危機的企業,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怎樣制訂相關計劃挽救他的事業,而是擔心會不會泄露“秘密”,讓他在圈子里名聲大損。這導致他不會理性地面對危機,而是采用隱瞞和拖延的“慢性自殺”的手段,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一無所有。
許多剛開始在美國做企業的中國人跟我交流時,經常講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總是以非常絕對的標準去處理一件事情。這與吳老板的思維相似。我告訴他們:“企業人應該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得失,而不是去看一個市場哪兒不對。市場的屬性永遠是中性的。你自己覺得不行的東西,別人未必也這么覺得;別人做不好,不代表你也沒戲。你要有自己的判斷,客觀地得出結論?!?/p>
有一個姓陳的東北人借了30萬元的啟動資金到深圳做生意,賠得一塌糊涂。他后來跑到美國和朋友開餐廳,在舊金山的唐人街開了一家中國餃子館,半年后發現又虧了。
他很郁悶,就和朋友到我的公司做市場咨詢。他要弄明白,為什么自己準備得很好,卻總是一頭撞到南墻上。這位陳老板無奈地說:“我剛進這一行時,前景還挺好的,大家都比較賺錢,但我一進來,就發現不行了?!?/p>
我看了他的計劃書,上面零碎地寫了些他對生意的見解,都是理想化的設計,沒什么參考價值;財務記賬又十分不專業,對他目前的小生意并不重要。我就問他是怎么經營的,陳老板還沒開口,他的朋友先說話了:“這正是我一直告訴他的,他管理企業太情緒化了。比如在管理員工時,他不喜歡白人員工事事計較的作風,就把人家開除了,事實上那是我們店里最能干的員工;他覺得自己的餃子一定要有東北的味道,就不管周圍的顧客多以江南移民為主的事實,愣是做東北風味的餃子,結果客流量少得可憐?!?/p>
“哦,我認為市場可以開辟嘛,做出品牌才比較重要,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嘛!”陳老板倔強地說。
他的朋友諷刺說:“我們是小本經營,哪有時間等你的理念開花結果?等到品牌做出來的時候,我們早就關門大吉了?!?/p>
眼看兩個人又要吵起來,公司的顧問制止了他們。這時每個人都看出了問題——這位陳老板的對錯型思維不適合讓他當一名管理者。
對企業家來說,思維常識會害人,也會救人,關鍵在于他如何定位自己。有些事情分析得失比較重要,有些事情認清對錯則較為關鍵,兩者的區分十分微妙,判斷它們則屬于一種高級智能。成功者的一個重要素質就是能分清什么時候該論得失,什么時候該講對錯。
(摘自《常識贏天下:成功人士的共同秘密》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