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維
在美國的華人媽媽和在國內焦慮的媽媽一樣,通常都會加入微信“媽媽群”,交流育兒、擇校、補習班的訊息。是的,你沒看錯。只要是華人的孩子,不管在哪個國家,從幼兒園畢業后基本都逃脫不了上補習班的命運。
為了應對孩子即將到來的學業和補習的壓力,我們夫妻倆正計劃把國內的父母請到美國來長住,分擔一部分接送孩子上學和課后輔導的任務。
不久前,我在接孩子時碰到鄰居太太,我們憂心忡忡地聊起孩子未來的“補習人生”,節奏大致是這樣的:孩子越補習,我們越焦慮;我們越焦慮,越讓孩子多補習。然而問題是,這樣因為攀比壓力而引發的循環,真的能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嗎?
一個住在加州的大學同學告訴我,硅谷IT界現在最流行的兒童教育方式,不是高強度的補習和考上常春藤大學,而是以“低科技”的方式從小培養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是“低科技、高玩耍”,尤其是增加孩子的戶外活動量和與朋友的交往。硅谷甚至已經有了這樣的學校,在那里,孩子們協同合作,共同參與某個有挑戰性的項目,比如使用錘子、釘子等基本工具做成一件物品。學校沒有什么規則,學生也可以自由地提出想做的事,只要他們自己完成就可以。
另外,學校里沒有任何電子屏幕。有意思的是,在硅谷的高科技精英看來,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電子設備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低科技”才是最好的育兒方式。
他們的觀點是,旺盛的好奇心和與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未來成功者的必備素質,而非一張常春藤大學的文憑。
(摘自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