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粉英
他是一位年輕的少將參事,妻子乃大家閨秀,他們有一襁褓中的幼子。少將是汪偽政府的少將,時任團長,但他的身份不僅僅是個汪偽政府的少將那么簡單:人在汪偽政府,卻常和新四軍聯絡,暗中向新四軍提供情報,接濟軍火。和少將并肩戰斗的是他手下的一批年輕軍官,包括少將自己的親弟弟——汪偽政府的一個營長。
悲劇發生在1944年。少將和他的弟弟以及一批年輕軍官在偽二十二師的軍事會議上全部被打死。他們慘死的原因是叛徒告密。這個慘劇發生的地點是興化。少將姓高,高少將殞命后,年輕的妻子和幼子也被關押。一年后,抗日戰爭結束,母子二人才得以重獲自由。然而,囹圄之外已經物是人非,孤兒寡母離開傷心之地興化,從此隱居揚州。
2017年,73年后的油菜花節上,我們在同學聚會上聽說了這個故事。我的同學姓高,是當年那個少將的兒子的兒子。高同學和我們站在垛田的瞭望塔上遙望油菜花海,說腳下的土地埋葬著他的祖先,但是他每年清明節只能在揚州遙祭——他不知道祖父和叔祖父葬身何處。
高同學的話引起另一個同學——一個歷史學博士的注意。他說:“我來幫你查。”之后兩個月,博士動用了所有的社會關系,和多位文史專家共同努力,查閱大量的資料,將興化的歷史幾乎翻個底朝天,甚至翻出了當年那個出賣少將及其戰友的叛徒的供詞。
真相令人唏噓:抗戰時期,駐扎在興化的新四軍為了安插內線,有意組織安排一些部隊向汪偽政府假投降。其中的一次假投降有兩支部隊,但抗戰勝利后,歸建的只有一支,因為其中的一支真的投降了,那支部隊由一個姓沈的帶領。新四軍在安排沈假投降時,是高少將做的擔保。沈知道高少將與新四軍來往的秘密。
博士復制了詳實的史料,還幫高同學搞清了祖父、叔祖父的最后葬身地——興化西門。我們在微信上關注博士的調查進展。博士時而郁悶,時而亢奮;時而悲憤,時而激動。他說在調查過程中,他的思想常游離于亂世的腥風血雨中,每每感到驚心動魄。他敬佩自己同學的祖先,又替同學惋惜,這么多年來真相被掩埋,英雄祖父和叔祖父至今連個墓碑也沒有。
調查接近尾聲時,博士問高同學:“下一步要不要查一些枝節?比如叛徒的后人是否還在?”
高同學說:“到此為止吧!我只想知道祖父、叔祖父葬身的地方,好在清明祭祖的時候帶著孩子有個去處。我奶奶跟我說過,她帶著我父親離開興化時,就把所有恩怨扔在那里了。我父親直到去世,也不知道他的父輩曾有這樣的故事!”
這位高同學如今經商,是某集團的董事長,省人大代表,他的父親曾是全國勞模。將門之后的父子兩代人共同努力,創辦了一個殘疾人福利企業。
(摘自《揚子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