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明雅

我的閨蜜是個衣服控。年過三十的她如今開始指導少女的穿衣之道,最惆悵的一件事就是:看起來都是黑色的兩條裙子,小姑娘總是瞪大雙眼覺得都是一樣的。
這個時候,她就會恨鐵不成鋼地跳起來叫道:“你伸手摸一下,它們不一樣!這是兩條質地完全不同的裙子,所以它們的價格才差別巨大。你們總是去買那條看起來一樣的、便宜的裙子。”
一個女人還是小女生的時候,挑衣服的品位從哪里來?從眼睛。看顏色,看款式,那些直擊眼底的蝴蝶結、撲面而來的熱鬧蕾絲花邊就決定了我們是否喜歡這件衣服。
可是成年之后,再熟透十年,就會發現挑衣服的決定力來自于觸感。同樣是一條黑色的裙子,絹絲、棉麻、化纖帶來的手感是完全不同的。
重視質感是歲月帶來的教訓。我曾迷戀全棉,后來知道,即使是棉也有千差萬別,因密度和面料的不同,就決定了它是版型挺括的、穿三年也不會過時的T恤,還是最后被揉成一團丟進垃圾桶的睡衣。扮靚沒有那么容易,每件衣服因為質感都開始有了它的脾氣。
從此我理解了為什么“輕熟女”在冬日里只想躲進低調而沉默的雙面絨大衣,而在初夏,不舍如巧克力般絲滑的吊帶真絲襯衣。
那夜,朋友的酒吧在盛夏的夜晚開業,邀我和其他朋友前往。酒過三巡,我們站在門口吹風,酒正酣、夜正濃,結果一個穿著小黑裙的朋友還是覺得遺憾,說了一句:“這種時候,我真應該穿條真絲吊帶、露背的裙子來。”
她大概是想起這微涼夏天,真絲般的觸感滑過自己皮膚的那種體驗,那是“正當年”的體驗。那只不過是一件衣服的質感,卻帶來歲月的不舍。穿上它去見誰,兩個小時的內心戲比電影還要熱烈。
至于顏色,安靜就好;至于款式,明朗就好。因為知道那些安靜和明朗背后的質感才是心里的永垂不朽。
所以,不要小看女人的衣服,那不僅僅是她們的衣服,也是她們的人生。如同我們都那樣喜歡《欲望都市》里的四個女人,因為夏綠蒂是帶著一絲淑女保守氣息的天鵝絨,米蘭達是硬挺的亞麻混紡西裝料,薩曼莎是永遠帶有一點未來的金屬光澤感的開放模式……她們并不遺憾自己沒有成為另外那一款。
有時候我會和同樣喜歡這部劇的人開玩笑:“所以,十年過去,在你們心里,我長成本土版的凱利了嗎?”
凱利是什么材質?我自己是什么材質?我想這并不重要。麻后來成了紗,土后來成了陶,鐵百煉之后成為鋼。這之間的變化遠遠比材質本身更有深意。
(摘自《中國婦女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