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夏天,直奉戰爭結束,馮玉祥出任河南督軍。他上任伊始便微服拜訪省內名流馬青霞。馮玉祥此行有個重要目的,就是邀請辦學經驗豐富的馬青霞出任河南省教育廳廳長,提出要求之前,他先送了個“大禮包”:慷慨承諾派人保護馬青霞的巨額家產。
馬青霞非常感動,當即決定,除了給劉氏家族留下一萬大洋,其余家產全部捐給馮玉祥所代表的河南國民政府,總值高達400多萬大洋。400多萬大洋是個什么概念呢?有人做過研究:上世紀20年代,一塊大洋相當于如今的人民幣50元以上。以此價格衡之,她一句話就捐出了兩億多元的財富。
馬青霞這樣做,自然不是心血來潮,其深處折射著她濃濃的辛亥情結。其實,在傾家捐資以前,她已經為這場革命花費了大量的錢財與心血。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青霞的二哥馬吉樟被政府派遣前往日本考察學務,馬青霞母子要求同往,馬吉樟沒有考慮就答應了,并且為她積極操辦有關手續。到了日本,馬青霞一方面盡情游覽當地的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美麗、神奇,另一方面求學考察,研究日本的文化教育。不久,馬青霞受到了民主思想的影響,毫不猶豫地參加了同盟會。
同盟會河南分會想出版機關刊物《河南》,苦于經費不足,遲遲無法印行。聞知此事,馬青霞二話沒說捐出兩萬大洋,解除了主辦者的煩惱。這本月刊最后只辦了九期,卻在社會上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魯迅當年就在上面發表過《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等六篇長文,其中四篇經許廣平抄錄后收入其文集《墳》。不久,馬青霞又為經濟拮據的《中國新女界》捐助一萬八千兩白銀。此刊極力提倡婦女解放,主張男女平等,要求賦予婦女一切權利,深受當時革命女性的歡迎。
自日本回國后,馬青霞捐巨資在開封創辦“大河書社”,該書社既是當時一些革命報刊的出版地,也是革命志士的聯絡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馬青霞的異性知己張鐘端受湖北軍政府委派,回到河南開封秘密聯絡同盟會員王庚先、周維屏等人,計劃組織起義,他被推舉為河南革命軍總司令,馬青霞先后交給張鐘端三萬兩白銀作為革命經費,還計劃日后陸續追加經費。后因內奸告密,起義失敗,張鐘端被河南巡撫齊耀琳處死,讓馬青霞經受了一次巨大的打擊,但她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
1912年11月19日,受命籌辦全國鐵路的孫中山曾在致袁世凱總統府秘書長、國民黨員梁士詒的密電中這樣寫:“茲有河南尉氏縣劉馬氏青霞認繳本處股銀20萬元。據稱家藏金一千三百兩,銀九萬兩,欲設法運出。但路途危險,族人眈視,愿得汴督飭地方官護送。可否由公轉懇總統知照豫督,準予保護?此人現在上海,專候復示。”此事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最后沒有如愿,但馬青霞對辛亥革命與剛剛成立的國民政府的感情蒼天可鑒。孫中山后來說馬青霞是“巾幗英雄”,她確實當之無愧。
(摘自《文史天地》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