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十二月,有一艘泉州商船在海上沉沒,時間應該是在27日之前。朝廷得到的消息卻是有關部門沒有過問,也不敢過問。
原因很簡單:船上裝載的是違禁品——銅錢。而且數量之巨,竟多達十萬緡。
緡讀音如民,一緡就是一貫,即一千文。所以,十萬緡就是一億枚銅錢。這么多的銅錢裝在船上當然很重,又因為是走私,只能晚上出海。再加上風高浪急,船便沉了。
銅錢原本是中國人日常買賣的通用貨幣,從秦漢到唐宋都如此。所以,海外貿易使用銅錢也很正常。再加上當時的中國實力雄厚,方方面面在世界上都處于領先地位,政府和商人也信譽不錯,讓許多對華貿易國十分放心。于是,他們便紛紛要求使用大宋銅錢,甚至只肯用大宋銅錢結算。
結果是什么呢?宋代銅錢在世界上的地位相當于現在的美元。
這當然很能讓人自豪。但可惜銅錢不是紙幣,不能印了又印。沒有銅,錢就鑄不出來。流向國外的銅錢越多,留在國內的就越少。結果,大宋自己沒錢用了。政府只好進行貨幣管制,禁止銅錢出口。
然而屢禁不止,就連輸入國的禁令也不管用。比如建久四年(1193年),日本天皇曾經下令不準使用宋銅錢,然而日本的主要流通貨幣還是它。高麗國也一樣。至于南亞各國,更將大宋銅錢分庫儲藏,當作鎮國之寶。于是宋錢之流失,最遠竟然到了非洲東海岸的桑給巴爾和索馬里。
銅錢流失的另一個原因在于銀價太高。
比方說,南宋理宗時期國內白銀曾貴到每兩值三千五百文,海外卻只賣一千文。也就是說,只要出資一千文,就能凈賺兩千五百文。即便國內銀價最低的紹興三年,也都有一千二百文的利潤。這樣的誘惑請問誰能頂得住?東南沿海的居民簡直只用倒賣白銀就夠了。
有需求就有市場,禁止出口那就走私。
走私的人分三種。第一等是宗室、官員和將領。他們憑借特權強行闖關,邊境重車而出,海舶滿載而歸,公然置王法于不顧,竟是誰也奈何不得。第二等是土豪富商。他們財大氣粗,出手闊綽,可以上下打點買通賣通,市舶司的例行檢查也就成了例行公事。第三等是市井小民。只能湊些小本錢交給前面兩種人經營,所得仍然可觀。如此看來,大老板們獲得的暴利有多少,用腳指頭也能算出來。
當然,如果船沉了,便只能自認倒霉。
摘自《易中天中華史:風流南宋》浙江文藝出版社)